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3:03:25
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

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
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

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
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文中结尾的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为什么作者在此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呢?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当时他的心情忧郁但是仍然有进取之心,自己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胸中的苦闷可想而知,在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之时,借月夜美景来自我排遣胸中的苦闷,表现自己的旷达心情,在政治旋涡中破损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自己只有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一点精神的寄托.
  人世间的“名利”二字,让多少“忙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只有正直、淡泊的人才厌弃这种生活.干好自己的正事,心无邪念.正正经经做人,平平常常做事,作一个平凡的人.苏轼在被贬后,远离了黑暗的官场,才有此心情境.
  面对红尘滚滚,自己真正的知音何其少,“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自己与张怀民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说明了大千世界里“如吾两人者”淡泊名利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这里有李白“独坐敬亭山” 的旷达,也有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执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我们两个“闲人”,在此独享“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样的美景.“何处无竹柏?”,“ 竹柏”本来也是只有正人君子才与之为伴的,古人有“宁可食无肉,也不可居无竹”的说法,“何处无竹柏?”说明处处都有自称君子的人,但真正的君子真是太少了.所以这里的“闲人”是指清心寡欲,恬淡平和、淡泊名利的人,而不是指那些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