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语言学都包括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1:31:56
历史比较语言学都包括什么?

历史比较语言学都包括什么?
历史比较语言学都包括什么?

历史比较语言学都包括什么?
历史比较语言学
19c初形成的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亲属关系及其历史演变的新学科.它是19世纪西方语言学的主流.把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构拟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的一门学科.
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
18世纪对语言标本大量搜集,为历史比较准备了材料.最初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
19世纪初是思维和研究方法急剧变化时期.当时比较解剖学、比较植物学、比较地理学等学科相继诞生;哲学和法学等领域广泛运用的是历史方法.历史比较语言学所采用的历史比较方法正是由自然科学移植过来的.
历史比较语言学早期重要学者
拉斯姆斯•拉斯克.丹麦语言学家,《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1818年出版)是其重要著作.从冰岛语入手,把冰岛语和欧洲许多语言比较,得出结论是:冰岛语或古代北方语来源于古色雷斯语,由于古色雷斯语的最古老和唯一的残余便是希腊语和拉丁语,因此,这两种语言应该认为是冰岛语的来源.其价值是原理和方法.在探索古代北方语的渊源时,拉斯克重点阐述了语言比较方法,注意到语音对应事实,发现了语音转换规则.如果发现两种语言中最不可少的原始词有对应关系,并且数量很多,由此可以归纳出若干语音转换的规则,而且在形式和结构中能看出一些对应来,那么这两种语言间便一定存在着密切的亲属关系.
弗朗兹•葆朴.德国语言学家,是第一个将梵语和其他印欧语言系统比较的学者.1816年出版的《论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动词变位系统的比较》是重要成果.目标是探索印欧语的原始语言,认为唯一办法就是追溯语法形式的来源.葆朴看到梵语比其他欧洲语言保存着更多的原始形式,因此竭力想通过梵语来追溯原始印欧语最初状态
葆朴是第一人:把大量相似相关的语法事实搜集起来,进行详细比较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印欧系语言的亲属关系.他把梵语引进了比较领域,从而创立了比较语法,使欧洲语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葆朴是最早主张划清语言学和语文学界线的学者之一.梵语在当时多数人心目中是通向原始世界的一把钥匙,也就是说是被当作语文学的工具使用的.他在谈到梵语时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语言.这标志着语言学概念的真正确立,对后来语言学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雅各布•格里木.德国学者,对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作出过特殊贡献.他十分强调研究民族语言的重要意义,指出即使是一种最小最被人忽视的方言,也应该被认为是神圣的,应得到尊重,因为它必然比最为人熟知最受人赞美的语言具有更多奥秘.认为探索语言的奥秘,对了解民族历史来说有特别作用.有一种比骨骸、武器和墓穴更为生动的东西可以证明民族的历史,那就是语言.我们的语言这同时也是我们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语言,通过语言研究阐明民族的历史,这就是格里木的宗旨.
语音演变规律格里木定律是其最突出成就.辅音分析,格里木完全是以拉斯克为基础.拉斯克看到希腊语、拉丁语与古北欧语存在对应关系,格里木扩充了大量例子,加以系统的排比,概括成一个个对应条例,并进而对音变的有条理的性质作出了解释.根据格里木解释,日耳曼语族母语中自成一体的三组音跟更早的原始印欧语的发音比较,都曾发生过音变:
A.原始印欧语中的浊塞音b、d、g,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清塞音p、t、k.
B.原始印欧语中的清塞音p、t、k,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清擦音f、th、h.
C.原始印欧语的送气浊塞音bh、dh、gh,在日耳曼母语中变成了浊塞音b、d、g.
这项工作十分有意义:把所确立的对应理解为语音转换的结果,证明语音变化的规律性.所确定的语音转变规律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学者在研究印欧语言的关系时,都不能不以这一规律作为分析的基础.
奥古斯特•施莱歇尔.德国语言学家,提出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自然主义学派.语言观主要有:
第一语言有机体理论.受达尔文影响把语言与植物动物比.说语言是天然有机体,是不受人们意志决定而形成,并按照一定规律成长、发展而又衰亡和死亡的.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突出语言物质性,然而把语言跟生物有机体等量齐观,从根本上抹杀了语言的社会性.
第二,语言生命两个时期假说.该假设是以他的语言有机体理论为依据的.他说语言生命和生物机体并没本质区别,都有成长期和衰老期.成长期,它们由简单结构变成复杂形式;衰老期,由达到的最高点逐渐衰退,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损害.认为语言上升阶段在史前时期,从有史时期开始,语言历史就是一部衰落史.两个时期假说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流行的一种唯心史观的反映.
第三,语言发展阶段论.认为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所有语言都发端于词根语,然后通过辅助词的粘着,最后发展到高级阶段,即印欧语开始衰落时那样的屈折结构形式.他认为一切语言的形式起源都相同,一切比较复杂的语言形式都来源于比较简单的语言形式,语言的粘着形式产生于孤立形式,而屈折形式又产生于粘着形式.施莱歇尔的这样语言进化观,只是一种假说,是无法用语言事实来验证的.
第四,语言谱系树理论.施莱歇尔在描述印欧语系时,比作一棵树,树干就是构拟的印欧母语(原始印欧语),支干是各种印欧语,细支是各种印欧语的现代方言.在达尔文影响下,施莱歇尔把生物学描绘生物进化类别的树形图引进语言领域,变成了语言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亲属语言谱系分类(即发生学分类),形象清楚地表达了对语言相互之间关系的看法,对谱系分类研究确实起过一定推动作用.由于这一理论本身包含根本性错误,因此站不住脚.主要问题在于:施莱歇尔认为,在分杈前的某一时期内语言内部是完全统一的,从分杈开始,则完全分裂为两种语言,而且这两种语言似乎从此就没有了任何联系,这与语言变化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第五构拟方法.首创了构拟方法,把语言历史比较工作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构拟(reconstruction)又称为重建重构,指以留存语言成分的比较为基础,推断共同母语的原始形式的一种方法.在构拟的形式前面加*号来表示这并非是确实有历史依据的形式.构拟方法确实是一种简明有用的方法,它促使研究者注意语音演变的细节,并把研究结果归纳到构拟的形式中去.同时,有了构拟的形式,也便于说明语言历史演变的情况.所以,构拟方法很快成了历史比较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法.波浪说
针对施莱歇尔谱系树理论的缺陷,其学生施密特在《印欧语言的亲属关系》指出,在施莱歇尔所说的母语时期,实际上已经存在各种方言,因此认为语言分化起源于统一的母语的观点不能成立,施莱歇尔的语言连续分裂观点是缺乏事实根据的.波浪模型是由物理学借来的,他把语言形式的扩展视作从某一中心开始的波浪,形成许多同心圆,不断向外传播.波浪说使人考虑印欧语系各语言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使人看清了谱系树幼稚和简单化毛病.王士元:词汇扩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