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苏轼有了解?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1:08:08
谁对苏轼有了解?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的意思是什么?

谁对苏轼有了解?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的意思是什么?
谁对苏轼有了解?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的意思是什么?

谁对苏轼有了解?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的意思是什么?
苏洵字明允,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3年(1066),终年五十八岁.
  苏涣进士及第时,苏洵已经十六岁.正是在苏涣进士及第的影响下,苏洵也参加了下一届即天圣5年(1027)的进士考试,但未及第.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说:“(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二十七岁之后“岁余”,表明是在二十九岁时;“再不中”,说明苏洵在二十九岁之前还曾举进士;可惜欧阳修未明确交待苏洵初举进士的时间.但是,苏洵的《送石昌言使北引》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见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程、石、苏是当时眉山的三大家族,其后皆有人在外作官,并有姻亲关系,苏序幼女适石扬言,石扬言与石昌言为兄弟,故苏洵有“亲戚”之语.司马光《石昌言哀辞》说:眉山石昌言,年十八举进士,伦辈数百人,昌言为之首,声震西蜀.四十三乃及第.及第十八年知制诰,又三年以疾终.光为儿时,始执卷则知昌言名,已而同登进士第,与昌言游凡二十年.
  考《司马文正公年谱》,司马光与石昌言“同登进士第”在宝元元年(1038),逆数43年则石昌言当生于至道2年(996);年十八举进士则当在大中祥符6年(1013).于此可见:(一)“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昌言举进士在大中祥符6年,时苏洵五岁.(二)“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可见苏洵少年时代也曾为应试而学习.(三)旧时学“成”与否,一般当指是否科举及第.所谓“未成而废”,即指进士未及第而废学.石昌言于宝元元年(1038)进士及第,时苏洵年三十.设苏洵十八岁初举进士不中,到石昌言进士及第为十二年,与“后十余年,昌言进士及第”正合.苏洵在《祭亡妻文》中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其泯没.”这说明苏洵从十九岁结婚到二十七岁发愤苦读这段时间,皆游荡不学,再未参加进士考试.否则其妻就不会“耿耿不乐”,“忧其泯没”了.据《宋史·仁宗纪》载:“天圣四年(1026)五月己卯,诏礼部贡举”;“五年(1027)三月戊申,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人.”苏洵初举进士不中,当属这次贡举.
  苏洵初举进士不第返川之后,同程文应之女结了婚.在眉山,程、石、苏三族中,程家最富.程氏之祖程仁霸,曾摄录事参军;父程文应,官大理寺丞;兄程?与苏洵之兄苏涣同科进士及第.与程家比较起来,由于苏序好施舍,家财时而耗尽,生活并不宽裕.程氏由巨富之家来到相对比较贫寒的苏家,毫无傲慢或不满之状.苏洵的祖母“老而性严”,家里人走路脚步重了,都要受到呵斥.但年仅十八岁的程氏却能顺适祖母之意,得其欢心.有人对程氏说,你娘家不乏于财,以父母之爱,求其帮助,不会不答应,“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程氏认为,她求助于娘家父母,自然会得到资助;但为了不使人笑话苏洵,说他靠人资助才能养活其妻,她宁愿过“蔬粝”生活,也不向娘家求助.她所唯一担忧的,是丈夫苏洵的“游荡不学”,将会一事无成.但程氏是一位沉静贤惠的女子,虽有这种忧虑,却从未向苏洵表露过.
  当时不仅程氏为苏洵的前途忧虑,亲戚邻里也为此忧虑,只有其父苏序很放心.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说:“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苏序)纵而不问,乡党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曾巩《苏序墓志铭》说:“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曰:‘是非忧其不学者.’”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说:“先生(苏洵),其(苏序)季也,已冠犹不知书,职方不教,乡人问其故,笑曰:‘非尔所知也.’”苏序对苏洵“游汤不学”的态度是“纵而不问”;人问其故,他或“笑而不答”,或说“非忧其不学”,甚至说“非尔所知”.苏序对苏澹、苏涣是“教训甚至”,为什么对苏洵却“不教”,“纵而不问”,并对其未来充满信心呢?这是因为苏序对苏洵很了解,他颇有大志,不愿为声律句读之学所束缚;所谓“游荡不学”,对书本知识来说,固然是“不学”,但对社会知识来说,“游荡”也是一种学习,可增加同社会的接触,了解时弊;加之苏洵“为人聪明,辨智过人”(曾巩《苏明允哀词》),只要他下决心静下来苦读,是不难“大究六经百家之说”的.苏洵后来曾说:“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苏序确实很了解苏洵的特点,善于因材施教.
  苏洵青少年时代特别喜欢游山玩水,他的《忆山送人》诗,生动而又详尽地描述了他历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情况,诗的开头六句总写他爱好游览祖国河山: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落拓者,不拘小节,豪迈放浪是也.落拓鞍马,纵目天下,浩然忘还等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少年苏洵的豪情.接着描写他的岷峨之游:
  岷峨最先见,晴光压西川.
  远望未及上,但爱青若鬟.
  大雪冬没胫,夏秋多蛇羏.
  乘春乃敢去,匍匐攀孱颜.
  有路不容足,左右号鹿猿.
  阴崖雪如石,迫暖成高澜.
  经日到绝顶,目眩手足颠.
  自恐不得下,抚膺忽长叹.
  坐定聊四顾,风色非人寰.
  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
  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
  岷指岷山,位于四川北部川甘两省边境,沿岷江而下直至灌县青城山均属岷山山系.这里的岷山指青城山,诗末有“岷山青城县”一句可证.峨指峨眉山.
  这都是山势雄伟,峰峦挺秀的名山,蜀人有“峨眉天下雄,青城天下秀”之称.这些山离苏洵的故乡眉山很近,晴朗的日子清晰可见.前四句写在家远望岷峨的景色,座座山峦如发髻一般.再八句写登山,这里冬天雪深,夏天蛇多,只有春天才敢爬山.由于山势险要,路不容足,只好小心谨慎地匍匐前进,一路上只听见鹿鸣猿啼.背阴一面白雪皑皑,终年积雪,雪冻得坚硬如石;当阳一面,积雪融化,树木葱茏,有如大海波澜.最后十句写登上绝顶后的感受,一面觉得两目昏眩,手足发抖,生怕无路可下;一面又感到云霞可嗫,百山可抚,风吹襟袖,飘飘欲仙,似非人世.这样既描写了岷峨的高耸入云,又抒发了自己的舒畅心情.因青城山、峨眉山离眉山很近,“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的苏洵,一定在二十七岁发愤苦读以前就曾去岷峨游山玩水,而且可能不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