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礼有什么看法?庄子呢一楼的请看看老子德经第一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21:12:45
老子对礼有什么看法?庄子呢一楼的请看看老子德经第一篇

老子对礼有什么看法?庄子呢一楼的请看看老子德经第一篇
老子对礼有什么看法?庄子呢
一楼的请看看老子德经第一篇

老子对礼有什么看法?庄子呢一楼的请看看老子德经第一篇
史记中有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而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就是在告诉孔子,你得到的只是周公的糟粕.“礼”的真正的意义已经随着周公的尸骨消失在人世上了.
老子认为人和人相处,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不用强调什么,不用提倡什么,只是安照人最本真的性情去面对,人和人自然善意的交流,不用刻意怎样.而当这种状态开始遭到破坏,人性开始出现瑕疵,有人开始出现私欲,开始损人利己,于是道德出现了,一开始那种自然的状态开始被推崇,被提倡,道德成为一种高尚的思想和行为状态,被人们所追求.再后来人的恶性不再限于私欲,而开始出现恶行,于是有血性的人出现提倡仁义,要求人们杜绝恶性,并对恶进行反对和剿灭.再后来整个群体或社会的风气大面积的恶化,作恶已经无所顾忌,于是有人出现呼吁,人应该恪守伦理,这时已经无法让人从内心,人性的角度为善了,只能让人们以外在的形势:“礼”来规范人的行为,这样出来的善,已不是人性的善,内心的善,而是行为的善,外在的善了.孔子的“礼”,提倡的其实就是这样外在的善.
但在周朝的时候,“礼”并不是用作规范人的行为,衡量道德的标尺,而是作为人和人之间,表示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公共语言,那时道德是在人心的,“礼”是用来表现内心的尊重或信任的方式,比如《封神榜》中“画地为牢”的故事,如果没有内心的约束力,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
而孔子力图恢复周礼,却没有体会周朝时候人们的精神状态,只是学会了一种形式,而只把这种形式大力推广,没有精神的形式是空洞的,是虚伪,而后世的统治者并不需要这种精神,因为整个天下都是统治者的,所以统治就是极其自私的,他们只需要一种形式,利于统治就可以.
老子看到了,看到了“礼”的意义已经变质,社会已经变质,很无奈,看不下去,驾着牛,离开中原,往西去了,出关时遇到关伊,被迫无奈,写了本《道德经》,把一切都淡淡的说了一遍,没有批判,没有推崇,只有描述.
庄子早就看不惯这一切了,只想离得远远的,避得干干净净的,懒得理这些虚伪的家伙,要是谁敢用他们那套来跟我罗嗦,必定唾你一口,骂你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