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的读书笔记谁有现成的围城读书笔记?大约10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6:25:37
围城 的读书笔记谁有现成的围城读书笔记?大约1000字左右.

围城 的读书笔记谁有现成的围城读书笔记?大约1000字左右.
围城 的读书笔记
谁有现成的围城读书笔记?大约1000字左右.

围城 的读书笔记谁有现成的围城读书笔记?大约1000字左右.
围城》读书笔记
一、引言
好不容易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心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感觉《围城》好像不是小说,章与章之间一点联系都没有,甚至即使跳着读,也能知道文中的主要内容.不过,幸亏我没有跳着读,要不然就会漏过许许多多有趣、精彩的地方,就会捕捉不到钱钟书大师的风采.
二、恰当的手法——完美
1、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赏析:也许大家都看过纸浸了油是什么样子,但有想过把这个样子比喻成那深沉的夜吗?钱 钟书就想到了.这句话前面描写的是日出的景象,夜深沉的颜色与朝阳朝气的颜色相混合, 想象一下,不就是半透明的颜色吗?而“拥抱”这词也运用得很恰当,拟人的写法,更能突出“太阳公公”的慈祥.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赏析:相思病,要相隔多远才会得啊!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区区一个两岁小孩,眼睛 就要得相思病,更加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可以看出,这句话不仅讽刺了当时的社会,还讽刺了那个两岁小孩.
方鸿渐洗了澡,回到舱里,躺下又坐起来,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 的难受.
赏析:女人怀孕要打胎,是非常难受及难以割舍的.作者正是运用这个,比喻成了方鸿渐想邀请鲍小姐,但没说出口的那种心理.从这也能看出苏鸿渐对鲍小姐的情欲以及他玩弄是非的作风.
方鸿渐把这种巧妙的词句和精密的计算来抚慰自己,可是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有树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
赏析:我们小时候都见过不倒翁来回摇摆的场景,可是谁想到把它运用到作文里去呢?作
者运用这种比喻,把“围城”“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的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5、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赏析:作者很会运用数学知识,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说明了方鸿渐与苏文纨的爱情终究不会有结局,也为后面他与唐晓芙的短暂情交做好了铺垫.虽然这两段相距很远,但作者仍能做出这么远的铺垫,也能说明作者的思路如此之清晰.
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 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 搠就不知去向.
赏析:作者这句的比喻十分恰到好处.原来的方鸿渐,因为自己弄了一张假文凭而受到追捧,
是一个五光十色的泡泡.而一经被人发现破绽,就会家门扫地,被别人看不起.从
而不知去向.
把干丈人和假博士的来由用春秋笔法叙述一下.
赏析:这句话中,作者“春秋笔法”这个词运用得特别恰当.春秋笔法的释义是指寓褒贬于 曲折的文笔之中.记得夏老师在讲《赵普》的时候,讲过春秋笔法就是微言大义.从另一面,讽刺了当时买假文凭的这种现状.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 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
赏析:这个句子我十分赞同.有些女人为了讨男人的喜欢,动不动就笑,而那些都是假笑,
而像文中唐小姐那样的女人,虽然不经常笑,但一笑就是发自内心的笑,真诚的笑.
句中除了体现出唐小姐的好,也不失对前种女人的讽刺意味.
三、幽默的讽刺——完美
凡是读过《围城》的人,都会对文中作者那生动有趣的讽刺记忆犹新,赞不绝口.文中出现的人物,除了唐晓芙外,剩下的人都可怜的被钱钟书那深厚的讽刺功力折磨了一番.其中,最有意思的就要当数范小姐了.听说汪太太给她做媒,正求之不得,但又故弄玄虚,还在背后怀疑孙柔嘉,假得不得了.汪处厚夫妇请吃饭,她五点钟才过就到汪家,还说不好意思,她自己比谁都急,把自己涂得花枝招展的,想尽可能地吸引赵辛楣的注意.见过辛楣以后,正像文中所说那样“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而且,范小姐像夫唱妇随似的赵辛楣说这闷,范小姐就说:“可不是吗?我也很少谈得来的人,待在这儿真闷.”赵信没有说他崇拜草鱼,范小姐又抢着说:“赵先生,我真高兴,你的意见跟我完全相同.”在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辛楣陪她走河底;一会儿说忘了手提包,让辛楣陪她回汪家去取,使范小姐的性格跃然纸上,十分有趣.
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的路途上所表现出的吝啬心理也很精彩.启程时,他抢着买低等船票,明明是为了自己省钱,说自己为了大家而受点苦,受点累,以骗取别人的好感.路途中,他舍不得使自己的新雨衣,找借口用孙柔嘉的伞.他带了一木箱药品,准备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没想到,孙柔嘉居然生病了.这时,他也不肯给孙柔嘉仁丹服用,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但如果不给药,就博不得同伴的好感,于是想出用鱼肝油丸来代替仁丹的主意.因为鱼肝油丸虽然比仁丹贵,但已开封的药“好像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就不值钱了.他万万没想到,吃了鱼肝油丸的孙柔嘉,不但没有好,还是病情加重,使人们不禁怀疑起李梅亭.
钱钟书对其他人的讽刺也很精彩,就不一一说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自己看看《围城》,你或许会发现更多令人忍俊不禁的地方.
四、总结
对于本书的男女主人公,我的脑海中方鸿渐只是一个玩弄是非、做事没有头脑,毫无原则、经不住诱惑的、可以说是个失败的人.而孙柔嘉虽然看起来小鸟依人,没有什么主见的女人,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是那种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强大爆发力的人.在全书的最后,方鸿渐在经历了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我想,这不仅是方鸿渐当时的心情写照,也是他这失败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吧.
另外,我十分感谢钱钟书,因为,它是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书中多次出现了恭维的话,开始我觉得十分看不顺眼,认为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一见面随之而来的就是恭维的话,如果是我听了,绝对不和这个人交往.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对我没有一点诚信.但是,我在文中发现了这样一段,令我冷笑:顾尔谦看到了李梅亭的字,不断的夸赞李梅亭一首能写好几体字.没想到李梅亭笑着说:“我字写得很糟,这些片子都是我指导我的学生写的”.当我看到这时,想,看你顾尔谦怎么下台.令我没想到的是,人家顾尔谦脸色没变,说:“唉,名实必出高徒啊!名实必出高徒啊!”.我那时真的无语了,我着实佩服老顾的社交功夫之深,脸色一点没变.我忽然觉得自己幸亏没在那个时代,现在很少有那种令人呕吐的恭维话了.
我一边读《围城》一边想,我真得很佩服钱钟书.他的阅历以及知识实在是太高深了.他不仅在书中提出过摩登文明,还知道外国外交家和国家总统的一般神态及惯有动作,他也清楚地记得《儒林外史》里某个极小的细节,还有各国经常有的活动,英国首相,甚至德国飞机员……我想,钱钟书还可以做一名思想家.他在《围城》中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想法.比如说在25页中,自己写了一个“女朋友”的概念,很像数学里的概念.还有什么朋友之间的相处,科学家与科学的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丑都有丑的区别等等.从着,我明白了一个文学家不仅文学要好,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广.
读完《围城》,我还有一个收获——我学会了一种我从没用过的写作手法.在第3页中,男孩的母亲在和苏小姐谈话中,看到儿子在跟苏小姐捣乱,就利用破折号转移说话对象.即“在国内念的书,生小孩儿全忘了——吓!死讨厌!我叫你别去,你不干好事,准弄脏了苏小姐的衣服.”这样,能够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在读《围城》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了一个现象:在261页中,“鸿渐见了她面,不大自然,手不停弄着书桌上他自德国带回的Supernorma牌四色铅笔.这时,我立刻想到了夏老师有一次讲过鲁迅在文章中就写到他爱用顺胜祥牌稿纸,这不是跟钱钟书很相似吗?我又立刻想到,夏老师在将语文阅读试验的时候,那里面有一篇文章叫《童年·童韵》,其中的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了描写夜间麦田的景色十分相似,那时,夏老师就说,鲁迅就像文学的导师一样,我也有同感.
作为钱钟书最有名的小说,《围城》整体的不管是结构、文字,都无愧于它的称号.尤其是以那个老古钟作为文章的结束,更给人以充足的遐想空间,令人浮想联翩.杨绛女士说,钱钟书的“痴气”,使《围城》更富于真实性和戏剧性.钱钟书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围城》之中.我非常同意她的观点,你们呢?希望你们都能读一读!
下面还有资料 希望能帮到你

--读《围城》有感
《围城》是钱钟书的一部影响很大的著作,并且也被拍成了电影,诸如陈道明、葛优、吕丽萍这些娱乐人成功地塑造了各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让我们对那个硝烟弥漫而且人心惶恐的战乱时代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十分酷爱这本书,曾经浸读不下四五次,尤其是对其中的小人物的心理很有认同。
可以说方鸿渐经历了失败而有趣的人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不负责任的诺言和古怪的念头,他是个伪博...

全部展开

--读《围城》有感
《围城》是钱钟书的一部影响很大的著作,并且也被拍成了电影,诸如陈道明、葛优、吕丽萍这些娱乐人成功地塑造了各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让我们对那个硝烟弥漫而且人心惶恐的战乱时代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十分酷爱这本书,曾经浸读不下四五次,尤其是对其中的小人物的心理很有认同。
可以说方鸿渐经历了失败而有趣的人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不负责任的诺言和古怪的念头,他是个伪博士但又深以自己学到的其他杂七杂八的零乱的知识为荣,但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他是个本质善良的读书人。他是个夹在社会上层和下层中间的“三明治”,高不成,低不就。谋一份职业都还需要托人,自己不知道努力,还没有意识到生活和爱情的真正含义。当他凭着假学历冒冒失失地踏上去三闾大学的旅途时,尚且不知道他的人生会如何?尤其当他意识到大学中的同事竟然也有一位也是同样的假学历时,他是何等的惊愕。
家庭生活对于方鸿渐来说来得太快了些,孙小姐成为了他的太太,而且也有了孩子,可是生活的压力却在莫名的状态下骤然加大了,为此方鸿渐犹豫、彷徨,他们开始吵架,他的妻子也嘲笑他无能,但瓢泼大雨过后在短暂的流离失所后,方鸿渐,一个不是中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还是第一念头想到了自己的太太和孩子,家,是现实的。人,总要经历痛苦的成长的。
小资的男人和女人们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旧中国能怎样活着呢?他们的追求又是如何的呢?知识分子的困惑在中国不是仅存在某个时代,事实上,它一直存在每个有点学识的人的心中,现实的追求和理想的状态在社会中层的反应总是最真实的,而且因为它们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不论他们是进步的还是落伍的,让我们为那些努力拼搏的还有理想的人们敬礼吧!
寥寥几笔不能言尽《围城》的精妙之处,仁者见仁,愿更多的读者多读好书!
围城的评论
《钱钟书手稿集》序里讲到,钱先生读书一般都是反复读至少2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然后,钱先生用来作读书笔记的时间要比读书的时间还长。我不知道钱先生是连着读三遍紧接着作笔记,或者所读的三遍在时间上是错开了的?不管怎么说吧,这个不大为人知的细节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钱先生在做学问时的态度,教人无法不为之折服。
可以说,绝大多数读者接触钱钟书先生,都是从《围城》开始的,这部小说太精彩了,所以大家不知道这其实只是一位大学者在小说创作上的“试笔”之作。曾有人在访谈中问杨绛:钟书先生写的散文小说诗歌,读者们都特别喜欢,也有份量十足的学术著作《谈艺录》和《管锥编》,您觉得他就天赋而言是更偏重于学者还是文学家诗人这一边呢?杨绛回答:人家很看不起学人写小说学人写诗。他主要是个学人,也写小说也写诗。可就是这样“偶然地”,钱钟书便写出了一部经典。
《围城》我也前前后后读了四遍,时间跨度为五年。第一遍是在高中二年级,那时候好像淘金似的,一节课只能读六页左右,生怕金子从指缝间溜走了。大学期间读过一遍,我觉得这是最没收获的一次,纯粹为了打发时间。其余两遍均是工作后,收获颇多,而且越读越觉得有味。原先跳过不看认为繁琐地章节,现在变成了古董,端在手里小心翼翼而又激动非常。
可惜,我实在没有作读书笔记的习惯,以前勉强读《资治通鉴》的时候(内容现在基本也忘记了,因为对历史人物、事件陌生得很,根本就没读懂),虽然郑重其事买了本精致的硬壳记事本准备作点什么,并煞有介事地给本子命名为《读史札记》,后来随着对书的内容的疏远,与笔记也分离开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没有钱钟书先生那种了不起的态度,但我多年来读书唯一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看到一个生僻字或者词就会找字典,在旁边把读音和注释全部记上,也正因为如此,我也积累了一些别人不一定一眼能认出来的字词。
现在翻开我的《围城》你只能在上面看到上面那些对生僻字词作的记录,和零零星星有时候像蚯蚓有时候像蛇还有时候像井绳的划痕,这是我对自以为精彩地章节或句子作地记号,偶尔也还有几句我的感想。整本书像极了小学生的教科书。只是不知道这样算不算作读书笔记了。
在我的关于读《围城》的“笔记”里,经常会出现“强”、“精妙”、“极妙”、“!!!”等字符,如你所知,这是我为那些绝处逢生般的比喻所作的注释。我想,我是再没有其他能表达出来的语言可以形容自己对钱钟书先生驾驭文字的能力的崇敬了。
很多人都说《围城》,或者包括钱钟书的散文,都极尽“刻薄”之能事,洋洋洒洒二十五六万字的《围城》所讽刺的又岂止故事中那些事那些人。可是,这种“刻薄”的骨子里还有一份悲悯,或者说侠骨柔肠的。我在《围城》第五章第一段描述“法国警察”那几句话旁边这样写道:“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所谓的列强在中国横行的‘模样’……”虽然钟书先生这部小说的时间背景安排在抗战爆发那会,但我们都知道,真正写战争的内容不多。但他偏偏能用自己独到的笔法给概括出来,令读者领会得更深。我觉得,这是用了“欲擒故纵”的招数。
除此之外,今天我还在我的“笔记”中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说《围城》里的人物在钟书先生笔下都隐藏了某种“黑暗”的人性,这点不假。但我总觉得有个人钟书先生“笔下留情”了,这个人就是——赵辛楣。在我看来,这个人物应该算是整部小说中唯一有“人气”的,从百般相思苏文纨到毫不避讳地与汪太太来往,他都体现出了男人的果敢和刚毅,比起不温不火的方鸿渐,他要强势得多。他看人也很准,比如他在前往三闾大学的途中就预言方鸿渐是那条“送上鲸鱼牙缝的船”,还断定孙小姐“刁滑得很”。可方鸿渐不以为然,最后落个要从“围城”中向外逃的下场。
有关键情节泄露 有不合适内容
此评论对3人有用。
对你 没用 有用
2006-10-31 06:03:35: 周六我要休息
其实我觉得钱先生看似书生,实则对于周遭的人观察细致入微。尤其是他写女人,写得相当好。比如围城中的女人,还有“猫”。人家不见得是书呆子哦。写小说的人要用尽自己的人生经历。
人们往往看到一点点“真相“就惶恐不安,其实钱先生不过是把那脸孔后面的东西泄漏出一点点而已,就被扣上了刻薄的帽子。
沈从文写过一本“非梦集“,里面有很多的思索。
“许多人过日子的方法,一生的打算,以至于从自己口中说出的话语,都若十分自然,毫不以为不美不合式。且会觉得在你面前如此表现,还可见出友谊的信托和那点本性上的坦白天真。可是一到由另一个人照实写下来,就不免成为不美观的讽刺画了。“
而他的厚道是:
我容易
得罪人在此。这也就是我这支笔常常避开当前社会,去写传奇故事的原因。一切场面上的庄严,从深处看将隐饰部分略作对照,必然都成为漫画。我并不乐意作个漫画家!实在说来,对于一切人的行为和动机,我比你更多同情。我从不想到过用某一种标准去度量一般人,因为我明白人太不相同。不幸是它和我的工作关系又太密切,所以间或提及这个差别时,终不免有点痛苦,企图中和这点痛苦,反而因之会使这些可爱灵魂痛苦。
作家的
眼睛同样的敏锐,不过,你可以说沈先生厚道,也可以说钱先生比较大胆,无所谓人家怎么看。但是他们看到了同样的一幅“讽刺画“。

收起

杨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