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舞蹈的含义是什么蜜蜂有时会用舞蹈进行交谈,那这些动作的含义是什么呢(比如以“8”的形状飞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6:01:33
蜜蜂舞蹈的含义是什么蜜蜂有时会用舞蹈进行交谈,那这些动作的含义是什么呢(比如以“8”的形状飞行)

蜜蜂舞蹈的含义是什么蜜蜂有时会用舞蹈进行交谈,那这些动作的含义是什么呢(比如以“8”的形状飞行)
蜜蜂舞蹈的含义是什么
蜜蜂有时会用舞蹈进行交谈,那这些动作的含义是什么呢(比如以“8”的形状飞行)

蜜蜂舞蹈的含义是什么蜜蜂有时会用舞蹈进行交谈,那这些动作的含义是什么呢(比如以“8”的形状飞行)
蜜蜂是人们常见的一种昆虫.在昆虫界,蜜蜂总是有条不紊的,迅速而敏捷.它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有一种语言在起作用.这种语言的表达方法是以舞蹈进行的,人们称它为“舞蹈语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千克蜂蜜,必须在100~500万朵花上采“原料”,每次携带35~50毫克的花蜜,要在花丛和蜂房之间来回飞12~15趟,才能把花蜜送回.假如蜜蜂采蜜的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为1.5公里,那么蜜蜂采一千克蜜就得飞上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11圈.实际上一般蜜蜂采集范围为2~3公里,最大时竟可达7~8公里.蜜蜂采花蜜,是多么辛劳啊!
蜜蜂怎么知道哪儿有花,哪儿花多呢?那是“侦察兵”的功劳.当“侦察兵”侦察到蜜源,便嗡嗡地飞回蜂巢,别以为那嗡嗡声是蜜蜂的语言,其实,它们都是“聋子”,听不出任何声音.科学家发现:蜜蜂是用“舞蹈”作信号,指示花儿在何方,好让同伴们一同去采蜜.蜜蜂能够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舞蹈”,告诉同伴花儿离蜂房有多远.
“侦察兵”回来后,总是在蜂房上空欢乐地飞舞不停.有时,它顺着一个方向,或者倒转一个方向兜圈子;有时,它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地兜半个圈.蜜蜂们从“舞蹈”的不同形式,飞行圈数多少,就会知道花儿离蜂房有几十米、几百米或几千米远.
路程是知道了,可是该从哪个方向飞去呢?科学家发现,蜜蜂是靠太阳来辨别方向的.在一天中,蜜蜂舞蹈的方向是随着时间不同而变化的.蜜蜂是依靠蜂房、采蜜地点和太阳三个点来定位的.蜂房是三角形的顶点,而顶点角的大小是由两条线来决定的:一条是从蜂房到太阳,另一条是从蜂房到采蜜地点的直线,这两条线所夹的角叫“太阳角”,是蜜蜂的“方向盘”.蜜蜂向左先飞半个小圈,又倒转过来向右再飞半个小圈,飞行路线就像个“8”字.可是,蜜蜂有时从上往下飞,有时从下朝上飞,而飞行直线同地面垂直线的夹角,相等于太阳角.蜜蜂正是从这种角度的大小来确定采蜜地点和方向的.
如果蜜蜂跳“8”字舞时,头朝上直飞,太阳角是零度,意思是说:“朝太阳方向飞去,就是采蜜的方向.”
如果蜜蜂跳“8”字舞时,头朝地直飞,太阳角是180°,意思是说:“背太阳方向飞去,就是采蜜的地方.”
如果蜜蜂跳“8”字舞时,飞行直线同地面垂直线的左面夹角是15°角,意思是说:“向左太阳角60°方向飞去,就是采蜜的地方.”
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蜜蜂,“舞蹈语言”也不同.奥地利的蜜蜂跳“8”字舞,而意大利的蜜蜂还会跳圆形舞和一种弯弯的“镰刀形舞”.
如果碰上坏天气,阴云密布,没有太阳,也看不见空中的极化光,蜜蜂就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

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许多生物学家认为蜜蜂和其他昆虫都没有色觉。
难道花朵鲜艳的色彩竟会不是在吸引蜜蜂的来访?德国生物学家卡尔·冯·弗里
希(Karl von Frisch)对此不以为然。他开始做实验测试蜜蜂的色觉能力。在
一些有不同的灰色程度的纸张中放一张有色的纸,然后在色纸上放上一个小玻璃
盘,里面装糖浆。弗里希发现,附近蜂巢中的蜜蜂能够识别出这个颜色。

全部展开

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许多生物学家认为蜜蜂和其他昆虫都没有色觉。
难道花朵鲜艳的色彩竟会不是在吸引蜜蜂的来访?德国生物学家卡尔·冯·弗里
希(Karl von Frisch)对此不以为然。他开始做实验测试蜜蜂的色觉能力。在
一些有不同的灰色程度的纸张中放一张有色的纸,然后在色纸上放上一个小玻璃
盘,里面装糖浆。弗里希发现,附近蜂巢中的蜜蜂能够识别出这个颜色。
而且弗里希还注意到,在两次试验的间隙,会有零星的蜜蜂飞过来侦察,如
果它们发现又有了糖浆,会返回蜂巢,几分钟后,一大群蜜蜂就会蜂拥而至。
这只侦察蜜蜂是不是跑回去报信呢,又是如何报信的呢?科学史上一个最迷
人的发现之一至此意外地开始。弗里希观察到,侦察蜜蜂回巢后,会在蜂巢上右
一圈、左一圈地跳起“8”字形的圆舞,吸引许多其他蜜蜂跟在它后面,循着气
味飞往喂食地点。糖浆越甜,舞蹈越激烈、持续的时间越长。弗里希认为他已经
破解了蜜蜂的语言。
但是到了40年代,在20年后弗里希重做这个实验时,才发现事情要比他当初
设想的要复杂得多。蜜蜂的舞蹈不是一种,而是有两种。如果喂食地点与蜂巢的
距离在50米之内,侦察蜜蜂跳的是圆舞,但是一旦喂食地点的距离超过了50米,
它就会跳起一种摇摆舞,在跳到“8”字交界处时,会以每秒13次的频率快速地
抖动身体,发出嗡嗡声,同时左右摆动,摆动的次数与采集地点的距离有关,每
摆动一次表示大约50米的距离。而且,摇摆的方向能表示采集地点的方位,它的
平均角度表示采集地点与太阳位置的角度,即使是阴天,蜜蜂也能通过感觉紫外
线和偏振光而知道太阳的位置。
这种语言并不太精确,只能把采集蜂群带到喂食地点附近,到那里后它们就
要根据从舞蹈者的身上获得的食物味道去寻找食物。但是这仍然是一种非常抽象、
复杂的语言,能够传达的信息数量据估算可达到大约10亿条,在所有动物信息
传播系统中,仅次于人类语言。
弗里希在1946年公布了这个重大发现,197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但是在
他获奖时,仍然有不少生物学家对其结果表示怀疑。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
国生物学家亚德里安·温纳(Adrian Wenner)等人在做了一系列实验后,认为
蜜蜂完全是根据气味而不是舞蹈语言来确认食物地点的。他们认为,蜜蜂的舞蹈
就像其他采集性昆虫的“舞蹈”一样,只是用来吸引其他蜜蜂的注意并传递气味,
并无任何抽象的含义。其他蜜蜂飞出蜂巢后,是根据它们从舞蹈者身上获得的食
物味道和舞蹈者留在食物地点的体味去寻找的。在弗里希的实验中,采集蜂群能
够直接飞往舞蹈者去过的食物地点,而忽视周围的其他食物地点,温纳等人认为
正是被舞蹈者留下的体味吸引过去的。
为了反驳这些反对意见,弗里希曾经补做过一系列实验,例如把蜂巢侧立,
并遮挡住阳光,这样舞蹈者搞不清方向,采集蜂群就没能定向飞往舞蹈者发现的
食物地点。但是最有说服力的实验是其他生物学家在后来做的。其中一个实验非
常简单,在侦察蜜蜂发现食物飞回蜂巢报信之后,研究者把食物移走,但是采集
蜂群仍然根据侦察蜜蜂传递的“假情报”,飞到原有食物的地点寻觅食物,尽管
那里既无食物的味道也无侦察蜜蜂的体味。
另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实验则要复杂得多。研究者制造出了一只能使用蜜蜂语
言的“机器蜂”。它的外观一点也不像蜜蜂,只是用木头、钢管和刀片拼凑而成
的,中间一根钢管带动木头跳摇摆舞,后头有刀片模仿蜜蜂的翅膀发出舞蹈声,
前头还有一个钢管给蜜蜂提供食物“样品”(糖水)。就是这么简陋的“机器蜂”,
只因为它能够“讲”蜜蜂语言,就能够把蜜蜂成功地引导到选定的地点。
对一项匪夷所思的重大科学发现,有质疑、反对的声音和证据,那是再正常
不过的了,关键在于如何寻找新的证据、设计新的实验去证明它。蜜蜂有语言在
今天已经成为共识,而且我们知道它们是天生就会,而不是后天学来的。我们还
知道不同亚种的蜜蜂使用不同的方言。例如,德国亚种摇摆一次表示50米,意大
利亚种则表示20米。这种方言也是天生的。让德国蜜蜂幼虫在意大利蜜蜂的蜂巢
中出生、长大,它仍然讲“德语”,由此会导致蜂巢中的语言混乱。

收起

交流

就是我在窝

那是一个外国科学家花了毕生精力才得出的结论:
这是外出的工蜂找到蜜源后,回蜂巢给伙伴指示蜜源的地点(远近/向着太阳或是背着太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