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复习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1:05:02
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复习知识

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复习知识
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复习知识

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复习知识
中国近代史综述
主要综述
  此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该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前期综述(1840—1919年)
  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该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此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共约80年间的历史.据教材内容的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严谨的知识体系,既能体现出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又能涵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 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两个过程论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三次革命高潮说
  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两种趋向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
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
  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强调要重视近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的意义,给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以应有的政治地位,强调要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进步潮流或基本线索.一些学者把这种提法概括为“三个阶梯说”.如果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则称为“四个阶梯说”.
两个任务论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并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称之为“两个任务论”.
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
  陈旭麓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一文中,把1840—1949年11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建构了其“新陈代谢”为旨趣的近代史新架构.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在19世纪中晚期,中国在推动变革的道路上有三次革命高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1927年的大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以不同的斗争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动或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历程.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自成一家之说.
罗荣渠为代表的现代化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史学者以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和华中师大的章开沅教授为代表,开始参与现代化研究,他们在介绍、评论国外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力图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作了大量的艰苦探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得到学界同仁的首肯和响应.目前,许多学者跟着提出了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现代化视角”和“现代化主线”等论点,均可称为“现代化论”.
  笔者认为,“两个过程论”与“三次革命高潮说”侧重从阶级斗争和民族运动的角度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这一内容较为单一,它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政治史或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基本线索,很难说它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两种趋向论”与“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侧重从社会性质的演变角度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它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运动(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为主要线索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因为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是极其有限,很难说资本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影响和主导着中国近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从而构成其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果把1840年—1949年确定为中国近代史的时间区间,“趋向论”和“阶梯说”的局限性就更为明显.而以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较为科学合理,更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而“新陈代谢论”和“两个任务论”,均可以看作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现代化论”的解读.
编辑本段
历史逻辑
  所谓“基本线索”,简言之,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作为基本线索,第一必须能够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独特本质,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主题,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统一在它所揭示的本质之下;第二必须能够涵盖不同历史领域的内容,能揭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层面的发展本质及其趋向.
  何谓“现代化”?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公认的一致看法.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把现代化的种种涵义归纳概括为四大类:一是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二是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三是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是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2](P8-16)实际上,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它首先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发生现代化变革的过程,也是经济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化是近二、三百年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基本主题.它自发端于西欧起,就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迄今为止,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发展出现了三次大推进的浪潮.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正值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汹涌之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打破了中国长期封闭发展的格局,是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新纪元,从此,中国踏上艰难的现代化的路程.
编辑本段
本质和主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自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根据倡导和推动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之更迭,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属封建主义现代化类型;第二个时期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阶段.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开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先河.但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却因军阀混战与政治纷争等原因而倍遭摧残,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又打断了国民党主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推进.抗日战争结束后,代表中国两种不同命运的国共两党经历了四年的国内战争较量,因国民党政府本身的腐败与无能败走台湾,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而结束;第三个时期(1949年至今),共产党在取得了现代化主导权之后,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动员全体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运动的新时期.
  可见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11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曲折历程.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还可以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历史和现实沟通和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把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在分别研究其基本线索的前提下,揭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现代化则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只不过在理解这一基本线索时,近代和现代各有侧重点.在1840年—1949年,反帝反封建这一任务特别突出,它是在外来刺激下不得不发生并且为现代化发展创造前提条件,现代化在这一阶段曲折缓慢地与之伴行.1949年以后,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成为时代的主题.
基本内容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能够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社会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思想文化层面.任何一种社会的变迁必然不能脱离这三个层面.
  就近代以降的中国而言,历史的逻辑是这样的:西方冲击——中国反思和变革: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或清末新政,它们首先都是为了应付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冲击.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地主阶级洋务派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从而形成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的闸门;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内忧外患下逐渐要求改良政治、开放政权、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于是政治领域的现代化变革——戊戌维新粉墨登场;戊戌维新失败了,可戊戌维新所开拓的历史道路最终不可逆转,在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打击下,清末新政真正地将维新派的主张付诸实践,从而将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政治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共和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民国,但中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民国有其名无其实.近代知识分子反思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于是掀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更猛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行大规模自主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基本条件具备,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个半世纪以来,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努力中,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一步一步地走向现代化.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中国近代史将会从各个角度、多个层面地研究社会历史生活,而不仅仅局限于阶级斗争和政治生活所涉及的内容.十五大文件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其实,在这两大任务之间,既存在质的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着.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条件,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换一种表述,我们亦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
基本线索的理论依据
  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史学界由来已久.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曾经在《50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从现代化的视角把近代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三个层面.一是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经世致用论和自强运动即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起步;二是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即制度层面现代化的变革;三是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变革.[3](p450)
  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国家确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现代化事业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关注和进行的主要事业,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主张再次提了出来.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中国近代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话题很快进入了中国近代史前辈研究者的笔下.199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纪念建所40周年,举办了以“近代中国与世界”为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名誉所长刘大年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近代世界的基本特点不是别的,就是工业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近代化.适应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核心,就是中国社会能否走向近代化.”“近代中国没有实现西方那样的近代化,但它凭自己的力量打开了走进近代化世界的大门.”[4](p34-43)他还说过:“中国人民百折不回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1949年,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什么,那就是解决近代化问题了.”[41](p8)
  胡绳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些什么努力,经历过怎样的过程,遇到过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这些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题目.以此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显然是很有意义的.”[5](p8)两位
  史学前辈,在他们学术生涯的前期曾主张“两个过程论”和“三次革命高潮说”的革命史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他们后期则支持“现代化论”.
  目前,许多学者明确主张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或基本线索.他们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还涵盖了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发展,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而且,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进行历史研究,能够以是否有利于现代化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它可以将复杂广博的历史内容作为有机的整体进行考察,阐明各个历史事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一、知识点理解
  1.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致之处(或继续)——反封建;“新”主要是在对封建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批判.
  2.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革命派与保竽派的论战)兴起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是反对袁世凯推行复古尊孔逆流.
  3.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是因为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4.陈独秀提倡的文学革命与胡适最大的不同点是主张从文学的内容进行革命
  5.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目的是使新思想能在北大传播;“兼容并包”目的是鼓励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新文化运动是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7.新文化运动前期的领导者与同一时期的孙中山等革命家相比,其共同缺点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还有一个不足是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原因是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世界的发展,“新”指——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前期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0.民主科学口号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最早是陈独秀提出的.
  第二节 五四运动
  一、知识点理解
  1.五四运动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与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激化
  2.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了它具有(比辛亥革命)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原因——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3.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口号的——“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4.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工人阶级的斗争.
  5.性质——工人、学生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彻底性”表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根本原因——工人的斗争
  6.新、旧民主革命的相同点
  社会性质:双半社会;
  革命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不同点:领导阶级(最大不同)资、无;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工作方法(同盟军):孤军奋战、工农联盟;
  革命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结果:失败、成功;(世界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知识点理解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一)条件:
  1.中共从二七惨案教训中认识到要团结各种革命力量作为革命的同盟军
  2.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孙中山欢迎共产党和他合作
  3.共产国际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
  4、“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二)方针:——中共“三大”(广州) 1923年 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形式:党内合作);保持政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组织(共产党领导)上的独立性;将国民党改组为工、农、民资、小资联盟的政党(24—26年的国民党即属此性质)
  二、合作实现
  (一)标志:1924年 国民党“一大”
  1.中心议题: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2.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提出:大会宣言 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因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成为合作基础.)
  3.理新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与中共革命纲领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共还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4.意义:标志国共合作实现;标志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标志大革命开始.
  (二)军事合作:黄埔军校建立
  1924年 蒋介石为校长 廖仲恺为党代表 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特点: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同等重要
  第二节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924年 囚曹锟,推翻直系——进步兵变;军队改为中华民国国民军
  三、五卅运动
  1925年 反帝爱国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群众基础
  直接起因:五卅惨案
  性质:中共领导、工人为主力反帝爱国运动.
  统一战线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检验了中国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和表现.
  影响最大——省港大罢工
  特点:世界罢工史上最长.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奠定基础主要消灭陈炯明势力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
  (一)背景:
  1.可能性:
  1.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政治基础;
  2.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建立—军事基础;
  3.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基地;
  4.五卅运动兴起—群众基础.
  2.必要性:直奉军阀联合,进攻革命
  (直接原因:帝国主义支持;根本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打击)
  (二)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三)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四)经过:两湖战场——吴佩孚 江西战场——孙传芳(另有福建、浙江战场) 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五)胜利进军原因:
  1.国共合作,方针正确
  2.工农群众大力支持
  3.北伐军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一)工人运动: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领导人:陈独秀、周恩来
  (二)农民运动:湖南最为迅猛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北伐期间,帝国主义制造的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进制
  目的:维护利益人民反帝斗争
  最大成果是: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第四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原因:
  (一)客观:
  1.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江浙财阀、上海流氓头子支持加蒋掌握实权)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上海——南京国民政府(性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革命局部失败 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武汉——大革命完全失败
  (二)主观:
  1.中共幼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2.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要表现为放弃对革命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二、功绩:
  (一)(最大功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二)(重要作用)
  1.宣传纲领,扩大影响
  2.掌握部分武装
  3.群众受到革命洗礼
  三、教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中国现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解析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