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叫作思想?又有什么区别呢?主要就是二者的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9:55:52
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叫作思想?又有什么区别呢?主要就是二者的区别.

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叫作思想?又有什么区别呢?主要就是二者的区别.
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叫作思想?又有什么区别呢?
主要就是二者的区别.

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叫作思想?又有什么区别呢?主要就是二者的区别.
本节是在完成所有的内容之后插入的一节,直到写完所有的东西之后,本人总觉得少了一点东西.少的这一样东西,就是本节的标题:意识形态.直到最近,本人才意识到‘意识形态’对人,对社会,对历史的巨大影响.本节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论述整理与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以及它的产生与应用.而应用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意识形态”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大到需要反复强调:它太大了!
“意识形态”这个哲学且绕口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先gloole一下,然后再以自己的理解来理解下它.“An ideology is a set of aims and ideas that directs one's goals, expectations, and actions. An ideology can be thought of as a comprehensive vision, as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compare worldview), as in common sense (see Ideology in everyday society below) and several philosophical tendencies (see Political ideologies), or a set of ideas proposed by the dominant class of a society to all members of this society (a 'received consciousness' or product of socialization). The main purpose behind an ideology is to offer change in society, and adherence to a set of ideals where conformity already exists, through a normative thought process. Ideologies are systems of abstract thought (as opposed to mere ideation) applied to public matters and thus make this concept central to politics. Implicitly every political tendency entails an ideology whether or not it is propounded as an explicit system of thought.”
这是维基百科上关于“ideology”(意识形态)的解释翻译过来大概如下:“意识形态是指指导人类的目标、期望和行为的一系列目标与思想的集合.意识形态可以被看作一种看待与理解事物的方式(比较世界观),如常识(参照“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和几种哲学倾向(参照“政治意识形态”)中,或者是一系列的主流社会对整个社会成员所主张的观念.意识形态暗含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思维程序在社会中提出变革,并且倡导人们遵守社会中已经被遵照的一系列观念.意识形态是应用于公共事务的抽象思维体系(非单纯的意念),因此这也使得它成为了政治的核心.勿庸置疑,每一个政治趋势,不管他是否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思维体系,都需要一种意识形态.”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得懂上面这段百科.有点吃力哟.意识形态我倒觉得是一种意识的趋向、取向与思维共性.就如老鼠,我们为什么讨厌老鼠?可想而知,在long long ago 我们是不讨厌老鼠的.因为老鼠那个时候还不偷大米,而当老鼠们侵害了人们的利益,当然我们要讨厌它,这是本能,也是取向,当大部分人被老鼠啃过家具、偷过大米时,这种反感情绪就变成了群体的选择,从而体现出一个共性,最后,通过“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成语将这种意识给不断固化与传承.我们说,如果要说一个人是小偷,那么至少要人赃并获,如果没有看到别人偷,没有证据就不能轻下结论,但对于老鼠,我们说它是小偷,是不需要证据的,我们讨厌它是不需要理由的,到了最后,就变成了:因为它是老鼠,所以我们讨厌.哪怕是也许在亿万分之一的机率中,有一个老鼠得了大米与家具恐惧症,但我们还是讨厌,因为,这个时候的讨厌,已经与大米与家具无关了.这就是思维的共性.意识的固化导致情绪的固化.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的趋向、取向与思维共性:趋向来自于本能,取向来自于利益,而共性来自于范围.何解?前文讲过,任何事物都会因第一印象而落在“排斥与接受”那根轴的某一点上,那么任何一件事人们都会产生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者无所谓的情绪或者感觉,这个时候,仅是认知,仅是情绪,仅是感觉.而当这个事物给人们带来利益得失的时候,那么就会以前面的感觉为基础,得出具体的取向,比如刚才的老鼠,如果他不偷我家的米,那么我最多因为它长得丑而不喜欢它,却不会讨厌它.而因为他偷了我家的米,导致了利益损失,所以就成了“长得鼠眉鼠眼,果真是个贼”,那么开始的不喜欢就变成了讨厌了.
当然上面只是个体的讨厌.而这种讨厌的取向在某一范围内达到一致时,这样的意识,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情绪,就变成了意识形态.这个“某一范围”可能指很大,比如全世界,也可能很小,比如仅个体而言.个人有没有意识形态?当然有,而这个意识形态是怎么体现的呢?由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意识形态是体现的一种思维共性,即,被固化下的思维,固化的思维,大家想想?对于个人而言,哪些是固化的思维?经验算一个,传承算一个,被同化的潜意识算一个.暂时只想到以上三个.经验怎么讲?经验是个好东西,它是一系列同类事物应对方法的总结,对提高处理事物的效率有着无比的作用.比如我在前面讲过的销售的例子,我有渠道,我有产品,我有客户,我有品牌,假如我有个新品要推广,那么我以前面产品推广方案为蓝本,加上本次产品的特征,做一个营销方案的就成了,除非是产品性质完全与前面不相关,否则,是用不着把它当成一个全新的产品策划的,因为没有必要;又比如,求职,大家都希望应聘的员工是有工作经验的,因为做过的在融入工作状态更迅速,处理事务更熟练,也就意味着能更快更多的产生效益.这就是经验,也就是意识形态在行为中以一种认知习惯、行为习惯或者思维习惯的方式得以体现.就如“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经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又因为意识形态是固化或者趋向于固化的,当然也就有利有弊,利就是刚才讲的,对于同类事物的借鉴与参考作用,弊呢,就是它不适用于不同领域的事物,所谓隔行如隔出,如此就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一种新生事物出来的时候,尤其它与传统事物有很大差别的时候,我们极容易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而产生不客观的判断,就如杰伦哥,这是我的痛,我在前面讲过,唯一看错过的人,就是他,当他的怪歌出来的时候,我讲过,他不会红过三年,郁闷,还在红,红得都有点妒忌了,很明显,本人的判断是受到了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致于失之偏颇.而“芙蓉阿姨”也挑战了大家的想像极限,包括本人,在她之前连我都以为“长得靓的才容易出名”呢.这就是思维习惯导致的误判的例子.而传承作为意识形态的体现更加明显,比如祖训、门规、教条等等,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作为某家的儿郎,就更该怎么怎么样.”“你的某某某当年是怎么怎么样的,你就应该怎么怎么样!”当然,传承并没有错,但传承因为过于强调一致,而更少强调变通,所以因为历史条件就可能会出现“因传承兴,因传承亡”的情况,比如,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某某某手艺”因为“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或者什么什么的原因,最后后继无人,手艺难续的情况.被同化的潜意识,可以理解为“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或者根本在没有认知的情况下就被同化了,比如,外星人,谁都不知道老外长什么样,但我们一说外星人,脑中浮现的就是大脑袋,白白的,没毛发,大眼睛的那种,而实际上外星人的长相与这个是没有关联的,现在的外星人形象是人们根据人进化的历程构思出来的,脑极度发达,毛发退化后的人类形象,而这种形象的关联,就是意识被同化的情况,另外,比如,前几年,各大渠道都报道了人们向太空发放友好信息,发送太空飞行物,人类文明光碟等,这就让人对外星人产生一种期待,而后来老霍又出来说,先进的文明与落后的文明接触往往意味着灾难的开始,于是认为还是保守点好,而本人也认为看见飞碟了先躲到地窖里望望风(虽然地窖同样不一定安全),毫不疑问,本人受了不少老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同样是不分对错的.当别人问我,男人最喜欢听女人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你好有趣!”之所以会认为是这一句,是不知道哪年哪月在哪里看到一个排名,“你好有趣!”排在第一,而本人在回答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去求证过它的正确性,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我们接受知识甚至可以说接受信息的时候,同样也就接受了意识形态.换句话说,意识形态无处不在.
既然意识形态无处不在,那么必然存在一个取舍的问题,以及如何来应用的问题.这里再总结一下意识形态的性质,意识形态是一种趋向、取向及思维共性,他通过反复暗示或者强化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从而导致一种行为习惯,甚至是社会习性.它具有广泛的存在性,它是一种通过信息固化意识然后对行为及心理发生影响的现象的总结.
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意识形态影响着,亦是说,就算是自己总结了一套东西,这套东西追根结底还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所以牛顿说,他站在巨人的肩上.知道了意识形态是什么,那么就可以把它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了.它的具体作用就是运用意识形态的性质来达到我们最初最直接的目的:生活且生活的更好.生活且生活的最好有两个标准,意愿的满足与资源的占有.意愿的满足通常的意义是建立在资源的占有之上的(极少例外),而意识形态的确是可以为资源的占有铺路的,因为它有两个特性,一、共性,二、它可以影响行为.这两个特性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将某类意识传达给一群人,最常见的当然就是广告了,老史将广告效应玩得出神入化,当年 “送礼送健康的理念”+“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广告轰炸,老史将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分解来看就是“易于接受的理念”+“心理暗示”(第一次的广告中还没有“孝敬爸妈”这样赤裸裸的概念,这是后来改进的版本,当然,这明显也是心理暗示)+大量受众,如此精彩的手段,简直是神作,以至于当年本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就知道,这东西要火,而在第一次中,本人还不知道这是老史的杰作,也不知道它采用了广告轰炸的手段,仅从这个广告的本身就已经很精彩了.值得一提的是,广告中提到的“送礼送健康”这个理念是送礼理念的先驱,让很多回家买礼品的人简直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所以彻底火了一把,以至于后面的很多的东西都将产品包装成礼品,比如福临门的福到了.旺旺大礼包,连锅王胡师傅也来凑热闹(后来证明是假的).而非礼品而仅传播理念与意识形态的产品就更多了,比如伊能天然皂粉,用了就离不开它;农夫果园的金玉满堂,喝福星,交好运;第三代骨味素;太太乐蔬之鲜;让友情,更有情……这一类都是理念及意识形态的传导而引发消费行为的例子,吾在积累资源的那一节中讲到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见缝插针”,这里的缝就是“需求”,而“需求”在营销中把这它叫做“细分市场”或者“市场定位”,在上面的例子中都能看到这种定位.意识形态代表着思维共性与行为引导,以至于当年本人做了一个反悔终生的决定,同化“于儿”,一开始我就知道我与“于儿”必然要分开,引用Dexter的话就是:“I am a monster”,于是吾做了一个最愚蠢的决定:“同化她”,后来没有掌握好度,造成今生最大的遗憾,因为当时还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对待朋友本人不用八项原则而仅用“一、付出真心;二、让她/他感动”这两项原则的原因.哎,现在回过头过看,怎么一个蠢字了得.
上面我主要讲了意识形态在产品上的作用,其实,它的应用领域最重要的是体现在生活中,在前面引用的维基百科解释中,说到:常识是作为一种意识,而生活中的常识更是多如牛毛,很多的东西不会在条文中规定,但在交融与交流的过程中,某范围的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共同的认知(当然也有可能是被引导成共同的认知),当这种认知被固化下来,就变成了生活中的常识.当然说是生活中的经验是一个道理.所以生活常识的运用与经验的运用是一个道理的.常识可以帮助人们的认知,但也可能误导人们的认知.而这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取舍的标准,也就是选择的标准.这个前文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辍述.而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本人也从来不关心历史,前面也讲过,历史中充满着意识形态,但是却没有判断的标准,于是本人没办法在历史中去判断一些已经盖棺论定的东西,于是也就不太敢去敞开心扉在历史的潮流中徜徉.
在维基百科的解释中,意识形态还包括了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又是和谐社会,所以本书绝口不谈政治.这里也就不谈了.就写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