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一共封了多少个诸侯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3:41:13
周天子一共封了多少个诸侯国?

周天子一共封了多少个诸侯国?
周天子一共封了多少个诸侯国?

周天子一共封了多少个诸侯国?
宋(子姓)虢(姬姓)州(姜姓)虞(姬姓)
以上为公爵国
鲁(姬姓)申(姜姓)纪(姜姓)卫(姬姓)齐(姜姓)
杞(姒姓)陈(妫姓)蔡(姬姓)滕(姬姓)薛(任姓)息(姬姓)邢(姬姓)
邢为周公之后.二十四年《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邓(曼姓)荀(姬姓)随(姬姓)南唐不见于《经》.黎
不见于《经》.
以上为侯爵国
郑(姬姓)郕(姬姓)芮(姬姓)曹(姬姓)谷,不知何姓.贾(姬姓) 不见于《经》.南燕(姞姓)滑(姬姓)
曲沃(姬姓)曲沃不见于《经》.秦(嬴姓)
秦为嬴姓,《传》屡称秦女“×.嬴”不赘
梁(嬴姓)北燕(姬姓)
以上为伯爵国
邾(曹姓)莒(己姓)楚(荆)(芈姓)巴(姬姓)小邾(郳)(曹姓)谭不知何姓.遂不知何姓.温(苏氏)徐(嬴姓)舒不知何姓 弦不知何姓 陆浑(允姓)鄫(姒姓) 须句(风姓)顿不知何姓 夔(芈姓)姜戎 姜戎自是姜姓.白狄 狄有白狄、赤狄,杨伯峻以为皆隗姓.沈 麇 郯(己姓)莱 不知何姓.伊雒之戎(雒戎)钟吾 不见于《经》.吴(姬姓) 越“姒”姓.潞 蛮戎(戎蛮)
无终无终为狄之一支.逼阳(妘姓) 舒鸠 舒之一支(参见“舒”).胡(归姓)赖 肥 鼓 鄅
以上为子爵国
许(姜姓)宿(风姓)骊戎(姬)
向(姜姓)极 戴 魏(姬姓)黄 贰 轸 郧 绞 州 蓼 牟 葛(嬴姓)萧(子姓) 霍(姬姓)耿 阳 冀 江(嬴姓)刘 首封者王季子(刘康公).甘 惠王子、襄王母弟王子带之后.苏(温)毛 毛为文王之后 詹 原 为文王之后.罗(妘姓)绞
以上为男爵国及爵位不明者.道 柏 历 介
召(姬姓)为召公之后.钟离 巢 六(偃姓)蓼 逼阳(妘姓)
以上为见与 者,一百二十多个不见与 者估计还要有几百个
这里的国不一定是周王所封,即有少数民族国(如白狄、赤狄)也有诸侯国所封的.如曲沃是晋侯封的.萧是宋公封的.夔是楚子封的.
很多人认为鲁是公爵,理由是他是周公的封国.实际上鲁应该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是侯爵.伯禽的几个弟弟都有封地.分别是周、凡、蒋、邢、茅、胙、祭.只有周是公爵,在祁山之阳,周太王的故城,继承了周公.
到战国时只剩下约20多个国家.但又多了韩国(姬姓) ,赵国(赢姓) ,魏国(姬姓) 和中山国(姬姓).小国多在淮河流域.唯一想不通的是中山国是夏朝有易部落的后代,怎么会是姬姓?
国名太多,一些小诸侯及周之卿族可能未列上.
西周是共有71个诸侯国,绝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诸侯国,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异姓诸侯国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如夏朝的后人封于杞,黄帝的后人封于蓟,商朝后人微子封于宋等).
比较有名的诸侯国有:
秦: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
楚:湖北和湖南一带,后来扩展到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和山东一带
齐:山东北部一带
燕: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晋:山西、河北南部和陕西中部,前403年分为韩赵魏三国
陈:河南淮阴县
郑:河南新郑
鲁:山东南部
宋:河南商丘
卫: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中山:河北灵寿、唐县
曹:山东定陶县
吴:长江下游一带
越:浙江一带
蔡:河南上蔡县和新蔡县一带
邾(皱):山东皱县一带
郜:山东成武县东南
莱:山东黄县东南
蓼:河南唐河
皖:安徽潜山县北
郇:山西临绮县一带
藤:山东藤县西南
许:河南许昌县东
杞:河南杞县
邶(bèi):河南汤阴南
庸:河南新乡市南
还有虢、滑、豳、莒、巩、邠、褒、申、缯、焦、霍、蓟、祝、管、虞、芮、成、徐、荆、巴、蜀 等等很多
这也只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些诸侯国,到了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经常不断爆发兼并战争,一些国家消失了,还有的一些国家分裂了,如韩赵魏三家分晋(韩:河南东部和山西东南部 赵: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魏: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
春秋五霸: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一说为:齐桓公 晋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周天子一共封一百多个

这个周天子的概念是比较笼统的,不知指的是哪一个周天子。因为周朝从西周到东周,各个时期的封国数量差别是很大的。
西周时共有71个诸侯国,绝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诸侯国,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异姓诸侯国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如夏朝的后人封于杞,黄帝的后人封于蓟,商朝后人微子封于宋等)。
东周时有几...

全部展开

这个周天子的概念是比较笼统的,不知指的是哪一个周天子。因为周朝从西周到东周,各个时期的封国数量差别是很大的。
西周时共有71个诸侯国,绝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诸侯国,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异姓诸侯国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如夏朝的后人封于杞,黄帝的后人封于蓟,商朝后人微子封于宋等)。
东周时有几百个国家,但多数所谓国家不过是部落罢了。
到春秋时约有一百七十余个。主要大国有有宋,鲁、齐、晋、楚、秦、卫、郑、蔡等国。
春秋的不断兼并,到战国时约有宋,鲁、齐、赵、韩、魏、楚、秦、中山等约10个国家

收起

据说,周初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到春秋时期只剩下一百多个了,其中比较大的只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这些诸侯国。都想自己称霸。因此,大国争霸成为春秋时期国家间关系的主要脉络。十几个大国。争来夺去,结果是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哪几个呢?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

全部展开

据说,周初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到春秋时期只剩下一百多个了,其中比较大的只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这些诸侯国。都想自己称霸。因此,大国争霸成为春秋时期国家间关系的主要脉络。十几个大国。争来夺去,结果是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哪几个呢?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玉阖庐、越王勾践。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 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发展。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 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吴王阖闾以伍员(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给吴王珍宝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雅虎

收起

上边朋友说搞不清楚中山国的是夏后裔,却姓姬,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那些封国的王族是姬姓,他们是空降到那些封国去做国王的,与分过的人民的血缘出处不一样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