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君子于役》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6:16:47
《诗经·君子于役》赏析?

《诗经·君子于役》赏析?
《诗经·君子于役》赏析?

《诗经·君子于役》赏析?
《诗经·君子于役》赏析
--------------------------------------------------------------------------------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2月22日)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①,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一章) 君子于役,不曰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②.(二章)
①毛传:“凿墙而栖曰埘.”郑笺:“曷,何也.”
②毛传:“估,会也.鸡栖于代为桀.括,至也.”郑笺:“苟,且也.”按代,即小木桩.
《诗》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
“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所解不差.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张潮的诗题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贺贻孙曰:“‘苟无饥渴’,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仍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存之最根本处,写出深深的忧思和怀念.焦琳曰:“‘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所论极是.而最不可释怀的依恋,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生存的呼唤中么.在《君子于役》,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何如感受生命.
【原载】 《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作者】扬之水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①,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一章) 君子于役,不曰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②。(二章)
①毛传:“凿墙而栖曰埘。”郑笺:“曷,何也。”
②毛传:“估,会也。鸡栖于代为桀。括,至也。”郑笺:“苟,且也。”按代,即小木桩。
《诗》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

全部展开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①,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一章) 君子于役,不曰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②。(二章)
①毛传:“凿墙而栖曰埘。”郑笺:“曷,何也。”
②毛传:“估,会也。鸡栖于代为桀。括,至也。”郑笺:“苟,且也。”按代,即小木桩。
《诗》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
“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所解不差。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张潮的诗题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贺贻孙曰:“‘苟无饥渴’,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仍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存之最根本处,写出深深的忧思和怀念。焦琳曰:“‘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所论极是。而最不可释怀的依恋,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生存的呼唤中么。在《君子于役》,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何如感受生命。
【原载】 《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作者】扬之水
来源:中国文学网;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