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是什么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0:19:03
曜是什么含义

曜是什么含义
曜是什么含义

曜是什么含义
◎ 曜 yào 【名词】 (1) (形声.从日,翟( dí)声.本义:日光) (2) 同本义 曜,耀也,光明照耀也.——《释名·释天》 日出有曜.——《诗经·桧风·羔裘》 (3) 又如:光曜 (4) 日、月、星都叫曜,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 ◎ 曜 yào 【动词】 (1) 照耀 扬晖吐火,曜野蔽泽.——王粲《羽猎赋》 (2) 又如:曜煜(辉耀);曜仪(闪耀;光辉的仪容) (3) 炫耀;显示 [show off] 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耀吾军士?——《国语》 (4) 又如:曜甲(炫耀武力);曜名(显耀名声);曜兵(曜武.炫耀武力);曜威(整饬军旅,炫耀武力)
  [编辑本段]汉字出处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 曜 【广韵】弋照切【集韵】【韵会】【正韵】弋笑切,𠀤音燿.日光也.【释名】光明照耀也.【诗·桧风】日出有曜.【前汉·韦𤣥成传】光曜晻而不宣.【玉篇】亦作燿.
  [编辑本段]相关词语
  相关词语: 濯曜罗 烛曜 写曜 重曜 震曜 贞曜
  照曜 圆罗曜 月曜 玉曜 昭曜 引曜
  隐曜 曜象 扬威曜武 阳曜 曜仪 曜晃
  曜师 曜甲 曜武 曜灵 曜兵 曜精
  曜威 曜德 曜奇 曜日 曜煜 曜明
  曜名 曜曜 曜魄 艳曜 璇曜 炫曜
  虚曜 绚曜 眩曜 轩曜 炫曜 昡曜
  晅曜 显曜 宣曜 鲜曜 晞曜 五曜
  [编辑本段]古代解释
  “曜”,本义为日光,后称日、月、星为“曜”,可理解为明亮的天体.“曜”这个字在很多动漫、游戏中曾有涉及,其中《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场景中就有如下解释: “日曜”也者,又名“太阳”,乃“罗睺”对星,掌明界诸光阳气,为七曜之首. “月曜”也者,又名“太阴”,乃“计都”对星,掌明界诸幽阴气,为日曜伴宿. “水曜”也者,又名“辰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诸水凛冽之气. “金曜”也者,又名“太白”,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刚厉破杀之气. “火曜”也者,又名“荧惑”,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奋烈灼炎之气. “木曜”也者,又名“岁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茁长孕育之气. “土曜”也者,又名“镇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沉定凝敛之气. 关于“曜”一字,中国自古以来就曾有“五曜”、“七曜”、“九曜”、“十曜”、“十一曜”、“二十八正曜”等之称,下面对其一一作简略说明. 五曜 提到“五曜”,就要谈到“五纬”.“五纬”亦称“五星”,即太阳系里的水、金、火、木、土(此处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下同)五大行星的合称.中国“五星”的称法最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四、五百年,这五大行星古称分别为“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后来这些渐渐成为古人对这些行星的最常用的名称.下面分别介绍一下相应的名称来历: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 金星,古名“太白”.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其银白色的亮光最亮时比淡蓝色的“天狼星”还要耀眼.《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所说的“启明”和“长庚”似乎为两颗不同的星,其实两者实际上都是“金星”,当其先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所谓的“启明”,而后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长庚”了.“金星”有厚重的大气层,“金表”(如果可以这样叫的话)温度很高,甚至可以融化一些低熔点的金属. 火星,古名“荧惑”.由于“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岩石都为红色,所以其反射光为淡淡的火红色,类似于荧光;另外,“火星”是第一颗地外行星,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其在地球上自视的运动方向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后汉书·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所以古人称其为“荧惑”.“火星”是“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最近,“火星”曾达到距离地球相当近的距离,给对其的观测提供了良机. 木星,古名“岁星”.因其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个“星次”(即岁行一“次”)而得名.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那么“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上面所谓的“岁行一‘次’”.这里的“十二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我国汉代以后发展形成的“干支纪年法”,其实就源于之前的“岁星纪年法”.“木星”为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红斑”曾经是天文界一项著名的谜题. 土星,古名“镇星”.“土星”古人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好象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所以称“土星”为“镇星”.另外,也称“土星”为“填星”,其中“填”同“镇”,应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惊异的,就是它的“环”,从地球上观测,似乎长了两个“耳朵”一样.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将“五行”分别与着五颗星相配,即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因为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所以古合称“五纬”.“五纬”、“五星”也就称作“五曜”. 七曜 “七曜”,古代也称“七政”.是我国古代对“太阳”、“太阴”、“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大天体的合称.同时,由于上面曾经说到的原因,“七政”又称“七纬”.其实,古人根据观测认为同时在天空中运动且不同于其它恒星,于是将太阳、月亮同五大行星相提并论,称“七曜”、“七政”、“七纬”,是古人错把太阳、月亮也当成了行星;从今天的天文体系来看,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恒星天体,众行星围绕其作公转运动,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与其它行星的卫星的地位相同,可以这么说,太阳的等级高于水、金、火、木、土五星,而月亮则低于这五行星. “七曜”,在古代所使用此合称,也比较广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大猎赋并序》中就有写道:“文章森乎七曜兮,制作参乎两仪,括众妙而为师.”《晋书·卷十一·志第一》中为:“然则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簿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在国外,“七曜”也是相当出名的,很多地域以“七曜”代表一个星期的七日.月神主管星期一,所以星期一称“月曜日”;火神主管星期二,即称“火曜日”;水神主管星期三,即称“水曜日”;木神主管星期四,即称“木曜日”;金神主管星期五,即称“金曜日”;土神主管星期六,即称“土曜日”;太阳神主管星期日,即称“日曜日”.“七曜日”分别代表一周七天的叫法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古巴比伦出现了一个星期分为七天的制度,四星期合为一个月.古巴比伦人建造七星坛祭祀星神.七星坛分七层,每层有一个星神,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火、水、金、木、土七个神.七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个神,每天都以一个神来命名.所以,西方每星期是以星期日开始计算的,同中国以星期一开始的习惯不同.“七曜日”的称法目前在日本被普遍的使用着,相信很多玩过日本游戏,看过日本动漫的人都有所发现吧. 九曜 很多人最早接触“九曜”这个词,可能是CLAMP的《圣传》中的占星师“九曜”,这里是当人名来使用的.而在我国古天文学上,所指的“九曜”,即在“七曜”之外,再引入“罗睺”、“计都”两“隐曜”,是为“九曜”. “罗睺”及“计都”均为梵语的音译,传说“罗睺”本为统领众魔的龙,曾与天神们联合对抗恶魔,但在高奏凯歌之际,他却趁大家不备,偷喝了圣液,不料其罪行被太阳和月亮看见,就向众神告发,于是天神赶去奋力将“罗睺”的头切下,然而此时圣液已在“罗睺”的体内发生作用,令其得以如同星体般永恒不灭,自此“罗睺”的头以及他的身体——“计都”,即成为日、月两曜永不妥协的敌人,只要环境许可,他们即试图吞噬太阳和月亮,造成日、月食的现象,而计都的尾巴有时亦会以彗星的行貌出现在世人之前. 另一个传说为:“罗睺”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魔,相传为“达耶提耶王毗婆罗吉提”与“达刹之女辛悉迦”所生之子,他又被称为“行星、流星之王”,西南方的守护神;他长有四只手,下半身为蛇尾,好为非作歹.“天神”与“阿修罗”搅乳海之时,“罗睺”乔装改扮,混在天神队伍里偷喝甘露,结果被“日神”和“月神”发现,向“毗湿奴”打了小报告,“毗湿奴”当即用神盘砍下了“罗睺”的头和手臂.但因为“罗睺”已经喝了甘露,所以他的头长生不死,为了报仇,就经常吞噬太阳和月亮,从而引起日食和月食,此为日、月食的由来.“罗睺”星为一黑暗星,死掉的身体则化为“计都”星,皆为不祥之星.这就是古印度的概念:在夜空中突然出现威胁着每个人的星称为“计都”;抢夺太阳和月亮的光而引起日食的星称为“罗睺”.《幽城幻剑录》里的“罗睺神”的设定与传说极为相似.另外,《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中所写:“日曜”也者,又名“太阳”,乃“罗睺”对星……“月曜”也者,又名“太阴”,乃“计都”对星……即可能由上述传说所来. 西天竺的《七曜攘灾决》,是在公元九百年左右被翻译传入中国的,此书中具体介绍了“罗睺”、“计都”两隐曜为:“罗睺,遏罗师者,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复,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朔望逢之必蚀,与日月相对亦蚀……计都,遏逻师,一名豹尾,一名蚀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 在中国,“罗睺”之名普遍认为最早出现于公元七百一十八年所译的《九执历》中,所谓“九执”即是指“九曜”.“罗睺”、“计都”在唐末、以至五代时已渐为我国天文学家所重视. 那“罗睺”、“计都”为何称为“隐曜”?具体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又指代为何呢? 所谓“隐曜”,就是指人的视觉中无法看到的星曜,同行星及恒星的目视可见不同,实质上,“隐曜”是古天文学上的轨道术语,“在天只有气而无形”就是描述“隐曜”相当准确的说法.中国古代天文中的“隐曜”,大多数与日、月所被观测的运动有关,要提到“罗睺”、“计都”在天文学上的指代,就要先简单谈谈天文学上所说的“黄道”与“白道”. 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相对的,从地球上看起来太阳就会在天球上进行移动.移动的轨迹就称为“黄道”,《宋书·志第十三·天文一》中有:“黄道,日之所行也.”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白道”.“黄道”和“白道”相交于两点,分别称为“月北交”和“月南交”.普通来讲,在中国“罗睺”和“计都”知道的是“黄道”和“白道”的交点. 此外,另有一以“罗睺”为白道升交点.“计都”为月球远地点的说法,此说法曾传入日本,现今日本尚存有两幅早期以“九曜”位置占算星命的天宫图,我猜测《圣传》取材可能曾以此为参考.另外《通灵王》中描写标志着“通灵王大战”开始的五百年重临地球一次的破灭之星“罗睺”以及“计都”其原形,也可能源于此处. 十曜 这里提及“十曜”破有些外传的性质,因为“十曜”一般是相对少见的,不过,既然《幽城幻剑录》中曾有“时轮宫”和“时轮尊者”的出现,那么,在这里简单的写一写“十曜”还是有必要的.“时轮历”中在“七曜”之外,还有两个假想的天体,即“罗睺”、“劫火”(“罗睺尾”,此处未得详细考证,不过笔者猜测为“计都”),再加“长尾彗星”,合称为“十曜”. 十一曜 在“罗睺”、“计都”之上复加“月孛”、“紫气”两“隐曜”,合称“四余”,再与“七政”一起,称“七政四余”.“七政”及“四余”中的“罗睺”、“计都”之外,“月孛”及“紫气”两曜,传入我国的时间相对晚一些.明代天文学家邢云路指出,“四余”应出自于《都赖聿斯经》,此书中所提及“十一星”就是指“七政”、“四余”,又合称为“十一曜”. 根据传说,即使普通公认“四余”是肉眼不可见的星曜,即“隐曜”,但特殊的情形下,却仍然认为可同“七曜”这样的可观天体一样能够进行观测.例如“罗睺”、“计都”掩住日、月的光线形成日食和月食,所以在发生食相时就可以测得.古人认为当有妖孽出现时“月孛”也可以凭视觉观见,“其星为彗星之属”,但不同的是光芒四出,不同于一般只有一条慧尾的彗星,《春秋》中就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孛见大辰”、“孛入北斗”.“王者德至于天”时,“紫气”也可看见,形状如同半月,通常出现于阴历月未至月初,“助月为明”,这就是常说的“景星”或“德星”,《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中就有:“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 “十一曜”,即“七政四余”中的“四余”星曜“罗睺”、“计都”、“月孛”、“紫气”在我国天文上同时提及的话,有说法认为形成以下指代:月球沿白道由黄道南过升交点入北时,称“罗睺”;再由黄道北过降交点入南时,称为“计都”;月球沿白道运行至远地点称为“月孛”;运行至近地点时称为“紫气”.“四余”“隐曜”都和月行轨道相关.《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场景中的“罗睺天轨”、“计都天轨”的说法,就与上述部分相符合. 二十八正曜 中国古代曾列出二十八“主星”,这里的“主星”也称“正曜”,即为“二十八正曜”,具体各“正曜”为:紫微、天机、太阳、武曲、天同、廉贞、天府、太阴、贪狼、巨门、天相、天梁、七杀、破军、禄存、天马、左辅、右弼、文昌、文曲、天魁、天钺、火星、铃星、擎羊、陀罗、天空、地劫. 有一说法称其中“太阳”、“太阴”为“中天主星”,而“天空”、“地劫”即称为“中天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