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比较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3:18:02
请比较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请比较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请比较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请比较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1)原因相同:两国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
(2)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结果相同:两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英国是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法国则由资产阶级领导.
(2)法国采取比较彻底的摧毁封建专制基础的措施.特别是雅各宾派专政时实行的土地政策;而英国则未触动封建土地制度.
(3)法国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起了特别重大的作用,一次次把革命推向高潮;英国革命中人民作用不突出.
(4)英国革命的结果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建立的是共和制政体.

历史书上应该有吧。
一般来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比较温和,而法国的则要激烈得多(杀了好多人啊)。但法国得资产阶级革命比之英国则要彻底得多。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由资产阶级与贵族共同推动的,最终保留了君王与贵族,采取了君主立宪制(虽然君王与贵族的权力被大大削弱)。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则由中小资产阶级推动,最终彻底废除了君王与贵族,采取了共和制(虽则在中途被拿破仑窃取了革命果实,建了法兰西帝国)。...

全部展开

历史书上应该有吧。
一般来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比较温和,而法国的则要激烈得多(杀了好多人啊)。但法国得资产阶级革命比之英国则要彻底得多。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由资产阶级与贵族共同推动的,最终保留了君王与贵族,采取了君主立宪制(虽然君王与贵族的权力被大大削弱)。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则由中小资产阶级推动,最终彻底废除了君王与贵族,采取了共和制(虽则在中途被拿破仑窃取了革命果实,建了法兰西帝国)。
具体的我也讲不清楚,如有不对之处,请见谅。

收起

不同:一个是英国,一个是法国
相同: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肯定上课没有好好上,这是历史老师都必须讲的。还是;回去好好查查书吧。

人家都说了,我也不好意思复制了.

第一,在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是与新贵族结成联盟,这就决定了革命必然保守;法国革命中资产阶级是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革命当然会彻底。第二,英国革命的舆论准备是清教运动,从而使革命披上宗教的外衣,也是保守性的表现;法国革命的舆论准备则是富有批判精神的启蒙运动,直截了当地批判封建制度,不仅不披宗教外衣,而且还提出了无神论,表现了彻底性。第三,英国革命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只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给农民带来了灾...

全部展开

第一,在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是与新贵族结成联盟,这就决定了革命必然保守;法国革命中资产阶级是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革命当然会彻底。第二,英国革命的舆论准备是清教运动,从而使革命披上宗教的外衣,也是保守性的表现;法国革命的舆论准备则是富有批判精神的启蒙运动,直截了当地批判封建制度,不仅不披宗教外衣,而且还提出了无神论,表现了彻底性。第三,英国革命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只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给农民带来了灾难;法国革命的土地政策,特别是雅各宾派的土地立法,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是解决土地问题上的民主道路。第四,英国革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国王;法国革命建起了共和国,废除了君主制,自然更为彻底。如此等等。当然,也有极个别的文章提出异议,认为英国革命并不是保守性的。
如果只从表象来看,英国革命确实远不如法国革命那样轰轰烈烈。它没有发生过那么多群众武装起义,也没有组织起那么多群众革命团体(如俱乐部之类),坊间也见不到那么多报纸、小册子突然大量创办和流传起来。总之,群情激昂的热烈场面不是很多。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确实有上面所说的那些不同。因此,前面所说多数论者提出的那些说法,大半是符合事实的。不过,作为保守与彻底之分的理由,却是难以成立的。
应该承认,英法革命的背景、原因、性质和最后结局,基本上是相同的。都因封建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而起,都属资产阶级革命,也都使政权转手并实现了所有制性质的改变。原因与结果大致相同,表现形式却多有差异。要进行比较研究,就应探索其深层次的根源,而不该只限于在表面现象上去寻找区别。
这里,首先从英法两国封建专制君主制的异同谈起。按目前最流行的说法,英国专制君主制开始的标志是1485年都铎王朝的建立。都铎家族在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中最后打败对手,夺得了全国政权。恩格斯说:“对英国幸运的是,旧的封建诸侯已经在蔷薇战争(即史学界惯译的玫瑰战争——引者)中自相残杀殆尽。”1经过这场战争,封建贵族的势力确实是极大地削弱了。在这场战争中,都铎家族的支持者,主要是市民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的前身。因此,市民阶级在国会中的力量也随之大为加强,使国会下院越来越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阵地。
关于英国国会的来历,有必要略作交待。国会的前身,是起源于13世纪的“大会议”,是按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建立的。当时正值金雀花王朝统治时期,国王约翰(绰号“无地王约翰”)与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及教皇英诺森三世发生冲突,在战争中遭到失败,并因此而损害了英国贵族和市民阶级的利益。大贵族们便利用这个机会对国王施加压力,迫使他作出让步,批准了贵族们提出的大宪章。根据大宪章的规定,要建立大会议;此后国王征收军役税,事先须经大会议同意;在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政府不得随意对人进行逮捕和判刑;国家不得任意侵犯教会;国家应承认伦敦等几个大城市有自治权,等等,当时规定,大会议由僧俗两界的大贵族组成,并从中选出25人,专门监督国王对大宪章的执行情况。这虽然是封建贵族内部的斗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次权力再分配,但是它毕竟搞出来一部宪章和一个类似议会的大会议,而且产生了法的地位高于王权的概念。到了13世纪末,国王爱德华一世于1295年召集大会议,目的是增加税收,充实国库。这次会议不仅有僧俗大贵族参加,而且第一次吸收了下级贵族骑士和市民阶级的代表与会。从此,市民阶级的力量便进到了议会中来。到14世纪,僧俗大贵族,下级贵族与市民,由于身份差别与政见常有不同,就分别开会,从而形成了上下两院,两院制的英国国会就此基本成型。红白玫瑰战争后,国会下院的力量加强。16世纪初国王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建立国教圣公会,没收了数量很大的天主教会的财产(主要是土地),加以出卖。买者多为商人和官僚、贵族。这些人买来土地后就实行圈地,成为新贵族。于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更加壮大,在国会下院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切都表明,英国早就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并且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演变。这种国情,在比较英法革命时是不能忽视的。
法国的专制君主制开始于瓦洛亚王朝的国王弗朗索瓦2一世在位之时(1515~1547年)。这位国王以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政策而著称。他在批阅文件时,总要写上“此即朕意也”的字样,便好似中国皇帝写上“钦此”一样。在他之后,法国经历了雨格诺战争(1562~1594年),也像英国玫瑰战争那样,是贵族之间的战争,1589年波旁家族夺得全国政权,建立起波旁王朝。开国君主亨利四世迅速结束战争,又在1598年颁布《南特敕令》,平息宗教争端,继而逐步加强了专制制度。其后出现的主理朝政的两位能臣黎世留(又译黎塞留)红衣主教和马扎然红衣主教,都以增强王权为己任,一切政令与措施无不使用国王的名义。马扎然死后,1661年亲政的国王路易十四(号称“太阳王”),更将专制王权推向了顶点。法国不存在议会,1302年第一次召开的三级会议,其主旨是拥护和支持国王同教皇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作斗争。三级会议不仅不准干预朝政,而且连诤谏权也没有。即便是这样,从1614年起也不再召开了,直至1789年大革命前夕。国家的大政,全由朝廷决定,路易十四所说的“朕即国家”,成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格言。同时,自从1685年路易十四废除了《南特敕令》之后,天主教更成为唯一的国教,任何新教都是非法的。独尊的国王,单一的天主教,威福自用,至高无上。再加上大一统的江山以及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使法国成为十分典型的专制君主制国家。
从以上的对比不难看出,英国的封建专制传统远比法国的要薄弱得多。因此,当两国面临革命爆发的情景时,英国革命的阻力也就比不上法国革命的阻力那样大。社会中和自然界的任何变动,都受作用与反作用规律的支配。如果革命冲击到一定程度便已将封建势力摧垮,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它无休止地冲击下去呢?英国革命进程不似法国的那样激烈,为什么就要给它戴上“保守性”的帽子?
还有两点必须给予重视。第一,英国革命比法国革命早了大约一个半世纪。那时,中世纪的阴影和习俗还相当浓重。恩格斯曾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3这段话很切合中世纪的实际情况。在英国,既然清教运动以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的面貌出现,以加尔文教教义去阐发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愿望,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现成的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运用它去进行反封建斗争,又何须受到责难?保守性又体现在哪里?理论只有掌握了群众,才会真正有力量。作为后世之人,怎能要求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抛开影响广大群众的清教,再去制造没有宗教色彩的理论,从而失去群众呢?
第二,英国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上正在进行一场国际战争,牵动着各大国统治者的神经,那就是30年战争(1618~1648年)。所以,英国革命遇到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各大国都无暇去干涉它。法国革命就大不相同,遭到了大批君主国的武装干涉。即使不将1792年的奥普联军计算在内,从1793年到1815年,先后纠集的反法同盟也有七次之多。法国革命者为拯救革命,保卫祖国,只好横下一条心,联合群众,推进革命,直至实行起暂时限制和打击资产阶级自身的恐怖统治,这才得免于难,夺得了胜利。如果无视这种明显的差异,无端地去谴责英国革命保守,未免太不公允。
至于说到两国革命在解决土地问题上的不同,那末在本书的第三讲中已对此作了比较具体的论述,不必再行重复。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英国废除骑士领地制是将全部贵族领地都变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产业,而法国废除封建权利只是使农民占有的土地变为绝对私有。对于法国贵族所有的直接领地(革命前夕约占全部耕地的1/4强),法令并未涉及。1792年立法议会下令没收逃亡者的财产,而占大多数的未逃亡者的财产则原封未动,即使是在雅各宾派专政时期,仍是如此。可见,如果用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这个最基本的标准来衡量,英国革命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倒是比法国革命更要彻底些。
英法两国革命各自按本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和需要去进行土地立法,扫清障碍,可以说是不分轩轾,难比优劣。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革命后两国的农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英国在革命后的18世纪里,1697~1705年小麦出口的年平均数量为116万夸特,1746~1765年就上升到951.5万夸特,发展迅速。法国在革命后的19世纪里,1815年的小麦产量为296万吨,1862年上升到824万吨,成绩也很可观。
说到英国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因而有保守与彻底之别,这是全然站不住脚的。从理论上看,君主立宪制本身就是资本主义政体的形式之一,其中并不包含封建的因素。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保留君主制,诸如瑞典、挪威、丹麦、荷兰、英国、卢森堡、日本等等,难道它们都是封建主义的?政体的不同并不决定国家的性质,国体才是反映实质的,这是常识。在共和制度的政体下,出现专制独裁的现象也不奇怪。这也是常识。马克思在论及英国的状况时曾指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4这是非常符合实情的。
从史实上看,英法两国革命所走过的道路可说是惊人地相似。有些论者将英国革命的起迄定为1640~1688年,以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作为革命的终结。可是在界定法国革命的年代时,却只定为1789~1794年,用“热月政变”当作结束的标志。于是就用48年的过程与仅有5年的演变对比起来了,显然是很不科学的。下面都以较长时段作个比较,读者就会发现,两者的步调是何其相似。
革命开始时,英国革命者在“长期国会”中与王权进行斗争;法国第三等级代表在三级会议上对抗王权。斗争激化后,英国发生了两次内战,打败了国王;法国则有多次武装起义,于1792年推翻了国王。随后英国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接着就建立了共和国;法国先建立起共和国,而后也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英国的共和国维持时间很短,出现了克伦威尔充当“护国主”的独裁体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也寿命不长,被拿破仑帝国的独裁制度所取代。在独裁体制下,倒退的步子有些过分,克伦威尔死后不久,斯图亚特王朝得以复辟;拿破仑战败后,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复辟王朝倒行逆施,结果英国发生1688年政变即“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法国在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建起奥尔良王朝即七月王朝,也实行君主立宪制。
以上的对比,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相似之极。英国走完这个过程是在1640~1688年,用了48年。法国则是在1789~1830年,用了41年。这样对比才是合理的,总胜过以48年去比5年。而且,法国的共和制直到1870年之后才稳定下来,1879年才真正确立。1789~1870年总共是81年。这期间出现过两次共和制,即法兰西第一和第二共和国。如果把拿破仑和他侄儿波拿巴充当第一执政和国家总统的年月也算在共和国时期内,两个共和国的寿命合计也只有16年,在81年历史中占比例很小,其余65年都是君主制。由此可见,18世纪末在法国实行共和制是没有条件和基础的。共和制的确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的事情。
还要说明一下的是,强调法国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法国革命这个特点之所以如此突出,其原因之一是革命发展的每一个重大的步骤都是在巴黎决定的。巴黎人民的一次起义,就能够使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因为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太突出了。英国则不完全是这样。革命中决定命运的交锋并不在伦敦,而是在战场上。而两次内战的战场都波及很大的地域,决定性的战役也发生在不同的地方,这就很难要求各地的群众随时随地去配合发动武装起义。因此,在英国革命中作用显著的是军队,而不是普通群众。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后来取得了最高权力,那也是由于掌握了军队的领导权和在战场上赢得了威望的缘故。忽略这个特点去议论英国革命保守,至少有片面性之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