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么区分“雅”和“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42:44
到底怎么区分“雅”和“俗”?

到底怎么区分“雅”和“俗”?
到底怎么区分“雅”和“俗”?

到底怎么区分“雅”和“俗”?
老师,我很喜欢那些用古筝演奏的流行歌曲,觉得特别好听.但是我有个同学就觉得流行歌曲太俗,而古筝是高雅乐器,不应该去弹流行歌曲.我就总想不明白,到底什么样的是雅,什么样的是俗呢?筝友:阿苏 阿苏,你好.在文艺领域,“雅”和“俗”一直以来就是争论不断的话题.在古筝艺术以及各种艺术评论中,也经常会看到有人把“雅”和“俗”拿出来说事.那么,到底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呢?“雅”和“俗”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关于这二者之间的论文恐怕称得上是汗牛充栋.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人实实在在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在一般人看来,二人转肯定没有古琴来的高雅,但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赵本山一定是俗的,而黄梅戏演员就是高雅呢?为什么音乐厅正襟危坐听交响乐是高雅的,而茶馆里喝着茶水嗑着瓜子听郭德纲相声就是通俗甚至是“三俗”的呢?为什么过去京戏是通俗的,而现在京剧艺术就是高雅的呢?为什么演奏所谓的“古曲”就有人认为雅,而用古筝演奏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有人认为俗呢?有人试图从文化学、历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诸多学科诸多角度全方位来论证什么是高雅文化,引经据典显得极其渊博,当然也很唬人.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这一向是某些专家用以展示自身学术水平一个手段.可惜,经过这样的专家一番论证后,大家就更不明白到底雅是怎么回事,俗是怎么回事了.那么到底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呢?我就来说说我的一家之言吧.我认为,所谓“雅”和“俗”其实并不是完全人为界定出来的,二者之间有个很有意思的客观标准,我们完全可以从经济学出发来对其加以阐释.简单来说,区分某种艺术形式是雅还是俗,最根本的标志其实就是看欣赏它是不是要付出成本——时间、精力、金钱等.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越大,门槛越高,这类艺术也就越“雅”,反之就越“俗”.那些被认为是“雅”的艺术,往往是要欣赏者付出较高的机会成本,而欣赏那些“俗”的艺术,机会成本就很低,甚至接近于零.这里我用了经济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简单来说,机会成本就是指你为了从事某件事情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比较熟练地掌握这个概念是很有助于分析雅俗问题的.以看赵本山的小品为例,我想大家几乎不需要任何学习和思考就可以看到捧腹大笑——不必先默念“生旦净末丑”的口诀,也不需要花什么钱去购置相关书籍进行认真学习.只要懂中国话,能听得懂演员们说什么大概都能笑起来.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欣赏赵本山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套用一点理论就是:欣赏赵本山从而获得愉悦,机会成本几乎为零.所以,它必定是“俗”的.赵本山是二人转演员出身,二人转是一个出自田间地头的曲艺形式,一开始面对的就是农民、车夫等没有什么文化素质的劳动群众,它的欣赏群体里甚至还有土匪这样的文盲暴力集团.所以,它自然很容易欣赏,不可能有什么门槛.很明显,赵本山的小品艺术承袭了这样的“低门槛”风格,所以,他也就不得不被一些自以为很有水平的人一次次地评价为“低俗”,哪怕他给前所未有的庞大观众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笑声和愉悦,他也必定是“俗”的. 【赵本山的小品娱乐了几百亿人次,但是仍然要被一些评论家扣上“俗”的帽子.】 流行歌曲也是一样.无需任何事前培训,一般人都可以去听,并可以从中得到满足.高兴了吼两嗓子“大河向东流”,或者谈恋爱时低吟浅唱“老鼠爱大米”,这都不需要付出什么成本.即使作为追星族,去了解一些喜欢的歌星的小档案,其复杂程度也绝对要低于了解深奥的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类似的还有相声等通俗的艺术形式,因为欣赏它们的机会成本极低,这也就决定了它们必定要被贴上“通俗艺术”的标签.而那些通常冠以“雅”的艺术形式就不一样了.对于这样的艺术,欣赏者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来学习一些相关知识,甚至还要投入不菲的金钱,才可以做到真正欣赏它们,从这些艺术中获得愉悦或者满足.以最为著名的高雅音乐为例,凡是高雅音乐的爱好者,都必须要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基本无法欣赏,而这样学习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比如,作为一个高雅音乐的爱好者,你首先就要了解一支交响乐队都有哪些乐器,要准确地将乐器名字和乐器外形对上号.而这项最基本的任务就不是很轻松可以完成的.经常有人会把小提琴和中提琴、单簧管和双簧管搞混.除此之外,还应再明白一点乐队的基本编制情况,这更是一个让人头大的任务.但这还不算完,你还要多少有一些音乐方面的知识储备,要知道一首作品是什么形式——是波尔卡还是协奏曲,是奏鸣曲还是回旋曲,作品大概分几个乐章等等,还要能基本判断出声部之间的不同和彼此配合的情况.另外,你还大概要对作曲者的生平有些了解,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把握,这样你才能更好地欣赏作品的内涵.你不能把贝多芬和勃拉姆斯搞混,更不能听不出来肖邦和李斯特的区别.对了,对乐团的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与同一个指挥合作同样的一首作品,维也纳爱乐乐团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出来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票价也不会一样.对指挥的了解更是你在朋友面前炫耀的必不可少的功课,若是不能说出卡拉扬与小泽征尔的区别,不能字正腔圆地说出“巴伦博伊姆”这样的名字,那一定是会被圈里人笑的.看到了吗,只不过去音乐厅简简单单听个音乐会,就要这么麻烦.学会分辨乐器音色,记住诸多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乐队的风格,熟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特点,明白乐队的大概编制……学习了解这些东西,要花多少精力呢?况且这些都是相当基本的音乐知识,几乎是每一个自称是音乐爱好者的人都必须了解的常识.艺术品鉴赏更是这样.比如你要知道元青花是怎么回事,进口的苏麻利青和国产的青料有何不同,“柴官汝哥钧定”六大名窑的代表风格都是什么,斗彩和珐琅彩的区别,和田玉和岫岩玉有何不同,王羲之到底有没有真迹传世,“兰亭”到底哪个摹本最接近真迹,梵高和毕加索到底是不是表亲……而且,一般喜爱文玩的人士大都要收藏几件,即使不算很贵的收藏也动辄几万,一不小心买了赝品,更是血本无归.这个门槛也比听相声二人转高吧. 【这是一只青花瓷盘,若是真的元代青花瓷或者明清官窑,最少也得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若是伪造的,顶多也就值个几十元.这个行当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货物售出概不退换,自己眼拙买了假货只有自己打落门牙和血吞,没人给你维权.古往今来,多少收藏家都有“打眼”的经历.由此可见,搞文物鉴赏的门槛不低,所以这也是很风雅的一项爱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那些被认为是“雅”的,究其原因,就是欣赏它们的机会成本较高.而这些欣赏者因为付出了很高的机会成本,那么必然期待着有更大的回报.欣赏艺术本身带来的愉悦感是完全属于个人的,很难说从音乐厅里得到的愉悦就远大于从茶馆里听相声或者小剧场看二人转得到的,而且,这种个人感受也很难去炫耀和对比.所以,为了使付出获得足够的回报,就只有在舆论上提高自己所欣赏艺术的社会地位,以此来获得一种荣耀,进而产生足够的满足感.于是,这些付出较高机会成本的人,就有了充足的意愿和强烈的动机来为自己所欣赏的艺术形式进行论证和宣传,证明自己欣赏的东西是“雅”的,顺带着也就表明自己是高人一等的,以求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感.而那些付出较低机会成本去欣赏所谓“俗”艺术的人,本来付出就极少,习惯了低投入高回报,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动机和意愿去为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争得一个什么好听的名头.在这里,是否有强烈的动机去给自己喜爱的艺术争一个“高雅”的定位,在几百甚至几千年里的雅俗分流过程中应该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再仔细研究一下也会发现,被认为是“俗”的那些艺术形式不但欣赏起来机会成本低,从事这类艺术的准入门槛也往往较低.换而言之,掌握这样的艺术形式一般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成本.以声乐为例,流行歌曲的表演门槛一般就非常低,哪怕五音不太全的歌手也可以被包装成歌星发专辑.而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的美声唱法,不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刻苦训练是很难有所成就的.而在不同领域里面,一般来说搞器乐的往往会自视清高一些,因为器乐演奏所需要的技术一般都比较特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不经过刻苦训练,根本无法掌握复杂的演奏技巧.而影视演员相对来说就要“俗”一点,因为影视演员的那些表演技巧往往都很生活化,甚至是越真实越贴近生活越是好的表演.曾有一位评论家说过:会撒谎基本上也就会演戏,再好的演员都比不过政客.虽然这个评论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说出来的,但是不可否认,影视表演的门槛要低很多.很多影视明星往往培训几个月就可以参加影视作品拍摄,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任何表演训练,但这也不妨碍他们一炮走红.而器乐演奏者们往往都有着十几年以上的功夫才能有一定的机会.可以看出,其中的机会成本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即使是同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往往会有不同的转变.而这仍然是与机会成本联系在一起的.京剧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在过去,茶馆、戏园子里听京戏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休闲娱乐形式,非常大众化,很通俗——当年比较雅的是昆曲.但是在如今,谁要是再喜欢京剧,或者呆着没事哼上几段,往往会成为“雅”的象征.这个例子也可以用上述理论来进行解释.在过去,由于娱乐形式很少,地方戏曲就成为相当重要的一个平民化的项目,其中京戏是最有代表性的.在几百年前,欣赏京戏这样的戏曲,其机会成本并不高——因为没有太多的艺术形式可以选择,并且几百年前的京戏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距离也并不像今天这样遥远.但是,在流行歌曲、电影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繁盛的今天,欣赏京戏这样的艺术机会成本就要高很多了,无论是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区分,还是手眼身法步的讲究,以及每出戏的故事情节等,都需要欣赏者熟知.所以,京剧也就变得“雅”了起来.古筝艺术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根据流行歌曲改编的筝曲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比较通俗的.而那些所谓的“古曲”,则往往会被冠上“雅”的帽子.其实很多所谓的“古曲”其艺术价值并不如现代的流行歌曲,但是因为欣赏这种“古曲”的机会成本要高,欣赏人群少,所以也就使这种并不一定很有艺术性的古曲带有了“雅”的属性.当然,艺术现象是非常复杂的,还会涉及到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完全用机会成本的区别来解释“雅”和“俗”,大概也不免挂一漏万.不过,我还是觉得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解决大部分雅和俗的界定问题.(作者:赵勃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