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圣、医圣、草圣、画圣、书圣分别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6:51:36
史圣、医圣、草圣、画圣、书圣分别是谁?

史圣、医圣、草圣、画圣、书圣分别是谁?
史圣、医圣、草圣、画圣、书圣分别是谁?

史圣、医圣、草圣、画圣、书圣分别是谁?
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指阉割生殖器).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 《报任安书》, 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 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另说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原因在东汉时期,邓州市行政范围归南阳管理)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草圣 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有“草圣”之称 张长史,即张旭,唐吴郡(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字伯高,官至金吾长史,故世称张长史.喜饮酒,往往大醉后挥毫作书,或以头发濡墨作书,如醉如痴,世人称之为“张颠”,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酒中八仙.他精工楷书、草书,尤以草书称著.他的书法得于二王,而又独创新意.楷书《郎官石柱记》,取欧阳询、虞世南笔法,端庄严谨,不失规矩,展现出楷书的精妙.《宣和书谱》中评说:“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不减草字之妙,其草字虽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 他得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 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 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那时候,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万分的感谢.当时人们把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词,斐旻的剑舞合称三绝. 他的传世书迹除楷书《郎官石柱记》外,草书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较为著名. 1、《肚痛帖》:单刻帖.无款.草书,6行30字.此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趣济,内撅外拓,千变万化,神彩飘逸,极官情趣. 2、《古诗四帖》:墨迹本.无款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草书,此帖雄强奇伟,笔势纵逸.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画圣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唐代画家.又名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诏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时.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作画线条简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有“疏体”之称.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 吴道子绘画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另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等摹本,敦煌石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书圣 书圣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