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东野序字词翻译,特别是其中“之”的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6:20:51
送孟东野序字词翻译,特别是其中“之”的解释

送孟东野序字词翻译,特别是其中“之”的解释
送孟东野序
字词翻译,
特别是其中“之”的解释

送孟东野序字词翻译,特别是其中“之”的解释
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音乐是郁结于心的感情抒发出来的,选择了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而 借助它们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是器物中最善于发声的.自然界对于四时也是如此,选择了善于发声的东西而借助它们发出声音.所以,用鸟在春天发出声音,用雷在夏天发出声音,用虫在秋天发出声音,用风在冬天发出声音.四时的推移变化,大概也必定有不平之处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人声音的精华是语言,对语言来说,文辞又是精华,更要选择善于表达的人而借助于他们来发表议论.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大禹,他们是善鸣的,就用他们鸣.夔不能用文辞来鸣,而能自用《韶》来鸣.夏王太康败德,他的五个弟弟用歌来鸣之.伊尹为殷商鸣,周公为周朝鸣.所有记录在《诗》、《书》等六艺中的文章,都是鸣得很好的.周朝衰微,孔子这些人为此而鸣,他们的言论影响巨大而深远.解释经义的书上说“上天要让孔夫子成为制作法度晓谕人民的人”,这难道能不信吗?在这之后,庄子用他那广大而不着边际的文辞来鸣.楚国是大国,它灭亡了,有屈原来鸣.臧孙辰、孟轲、荀况,是用儒家之道来鸣的.杨朱、墨翟、管仲、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一班人,都是用他们的学说来鸣.秦朝的兴盛,有李斯鸣之.汉朝的时候,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最善于鸣的.之后魏、晋时,鸣的人都赶不上古代,然而也未曾断绝.就是其中那些善于鸣的,他们的声音寡味而浮浅,他们的节奏频繁而急促,他们的文辞无节制而悲伤,他们的思想松弛而放荡,他们运用言辞杂乱而没有条理.这是上天厌憎他们的品行而不予关注吗?为什么不鸣他们所善鸣的呢?
  唐朝有了天下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用他们的特长来鸣.生在他们后面的孟郊,字东野,开始以他的诗来鸣.他的诗中有的(水平)高于魏晋,努力不懈赶上了古人;孟郊诗歌以外作品也接近汉的水平.跟随我一起游学的,李翱、张籍就更杰出了.这三个人的鸣的确很好,但还不知道天要调谐他们的声音而使他们鸣国家的兴盛呢,还是要使他们身受穷困饥饿,心思愁苦而自鸣他们个人的不幸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决定于天意.他们位高又有什么可喜,他们位低又有什么可悲?东野任职到江南,好像心有郁闷而未释,所以我用命运决定于天意的话来宽慰他.
  1.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2.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3.秦之兴,李斯鸣之.
  4.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
  5.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6.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提示:
  以上六句中的"之"字都是助词
  第一句,第二句的第2个"之"字,以及第四句的第2个"之"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第二句,第三句的第2个"之"字,以及第五句,第六句的中的"之"字,都用在主谓间,使主谓两部分取消了句子独立性,成为短语或分句,翻译时可不译.
  第二句中的第3个"之"字与第三句中的第2个"之"字,置于动词之后,用于调整音节,没有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