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虚构》1.文章的写作背景2.文章结构,3.文章的中心思想尽可能的详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1:03:50
马原《虚构》1.文章的写作背景2.文章结构,3.文章的中心思想尽可能的详细

马原《虚构》1.文章的写作背景2.文章结构,3.文章的中心思想尽可能的详细
马原《虚构》
1.文章的写作背景2.文章结构,3.文章的中心思想尽可能的详细

马原《虚构》1.文章的写作背景2.文章结构,3.文章的中心思想尽可能的详细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马原在《现实的虚构》中坦言:他的《虚构》既是现实又是幻觉并在时间上不存在.这种作者本人在其文本和其他批评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元小说叙事模式,让批评家们对《虚构》的解读一直停留在马原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的大胆探索上,而忽视了文本所透露出的深层意蕴——对被遗忘在“玛曲村”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虚构》文本本身最大的特色的确是它“小说的小说”叙事模式.从作者、隐含作者的区分来看,作者马原是多文本的创作综合体,它不仅创作了《虚构》,还有其他的众多小说,他是他所有作品的复合体.作为《虚构》作者的马原即隐含作者,只是作者马原这个三维立体物的一维,他只“在”《虚构》这一文本中,而在其他文本中则是“不在”和缺失的.世界上所有存在都是相对出现的,有隐含作者必有隐含读者的存在,《虚构》作者所期待的隐含读者是摆脱传统小说接受视野的读者,这个读者应该接受隐含作者的创作意图——即小说创作就是虚构,隐含作者期待的隐含读者是能将小说创作与现实明确区分的理想接受者.作者在中国文学创作的形式方面的先锋探索是很引人注目的.但是作者如果只停留在艺术形式的特异性追求上,为“元小说”的建构而建构,最终必将解构自身.故而笔者认为马原的《虚构》能至今都让人驻读的原因还在于其文本所带给读者的人文反思.
  《虚构》的叙述者“我”是隐含作者的代言人,他并不等于作者马原,也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他只是隐含作者在创作小说时虚构的人物,并借他的视野和话语来阐发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虚构》隐含作者借叙述者的叙述制造了一个多重的“他者”世界.作者马原在“他者”世界的框架建构中以人文的精神关怀使其文本丰润厚重起来,这使得文本形式的躯壳不显得干瘪空洞,从而使文本获得直击人类心灵的震撼力.
  马原虚构的被遗忘的他者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意识形态的错误的认知.当主流意识形态将我们的存在和居住的世界奉为存在的一个中心的负责的自由的代表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幻觉,有主流意识形态创造的主流世界实际上也是一个虚幻的存在,如果意识形态受到反驳或反对,他的神秘的自我与信赖就会瓦解暴露.马原在《虚构》中也想通过这种形式的革命来对主流社会虚设的等级制度进行解构.这种虚构是对本身就是虚设的主流与非主流、自我与他者、男性与女性、多民族与少数民族、年轻与年老间众多二元对立的消解,由此消解我们也能体味出作者马原对二元对立世界的挑战和对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