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因材施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3:18:51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因材施教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因材施教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因材施教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因材施教
王凤云(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西杨庄小学,河北 枣强053100)
摘要:由于先天及后天等多方面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计划中要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生动活泼的发展.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借鉴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倡导乐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目标.教无定法,本人结合实际,浅谈一下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1-8755(2012)11125
一.从实际出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当今,受教育的少年儿童,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目标.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可见,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培养出不同层次人才的保证.
1.提问要有层次性.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问题不仅要问在点子上,问在着急处,提得明白准确,便于学生思考.还要因教学内容和因学生实际而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一是要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如什么叫正方形?什么叫平行线?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怎样表示?二是设计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新授课中的复习铺垫部分和练习中的的问题多数适宜中下等生回答.如应用题教学中的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这题直接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当然对于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教师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我也让他们进行回答,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是设计中上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中,尽可能设计出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中上等生进行回答,这样可以发展这这些学生的思维:如:你能找出其中的奥秘吗?还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还有更巧妙的解法吗?
2.练习要有层次性.一是同一练习不同要求 .比如课本上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掌握的,做这类习题时,中上等生应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对于学困生而言有的他们不一定会完全掌握,这时候,要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二是练习数量不同要求.要课堂练习中,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以满足中上等生的求知欲,对于中下等生就只要完成基本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指导要有针对性.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于优等生,引导他们做一些思维难度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作题、思考题,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兴趣小组,扩大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取得进步.对于学困生,他们缺乏自信心,知识欠帐多,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学困生,对他们的指导注意做到全面,并有耐心,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二.认真分析学情,注重教学方式
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行为表现,听取学生的发言,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因此,只有尽可能地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心中有数,做到因材施教.
1.引入课要多采用自学模式,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引入课大多以概念定义为主,一般来说学生对此都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于重点知识应用讨论式.对重点内容起码应达到掌握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加深印象响来实现.因此,建议此类课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提炼而成的东西,所以印象一定深刻,又能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交流、总结能力.
3.对于难点知识应采用讲授式.对于难点知识学生一般来无法攻克,为了不使学生失望,有效利用时间,应采用传统的精讲多练模式,使学生学会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以简捷的方式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
4.识图课应采用发现式.图形都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为了让学生在认识图形时能把模糊影响转变为清晰认识,不妨让学生自己逐步发现,把未知的找出来,然后经过推理得出未知的.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认识图形的方法.
5.复习课多采用归纳记忆法.任何知识都需要积累总结,聪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知识积累的多少.所以对复习课,可启发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尽管能得出的复习提纲不系统,甚至次序颠倒,但他们肯定能归纳全面,在此基础上,教师旁敲侧击,引导学生整理、记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归类能力,使学生逐步由学会变成会学.
三.创设和谐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一句老话:你能管住他的身,可你管不住他的心.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比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首先出示一道既可以用分数应用题思路求解、也可以用比(或用份数)进行求解的应用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习作完毕,再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评价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别人方法中的优点及不足,从而认识到像这样的题可以灵活处理.接着在学生练习时,他们发现有的题不能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进行求解,该怎么办?让学生们再一次展开讨论,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出,不能用分数应用题思路进行求解,也可从别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只要自己觉得能解得巧妙即可以.让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